功成不必在我
紅岩時評
作者:本刊編輯部
閩江口,東海濱,福州兩江四岸,蔚然崛起東部新城、金山新城、科學城、大學城、汽車城、馬尾新城……一個個新城區,印證了福州“東擴南進、沿江向海”的戰略成就,也展示了這座古城的變大、變新、變美、變暢、變綠。
這一切,緣於20年前福州為自身出的一道“考題”——“3820”工程,用3年、8年、20年時間,達到或接近亞洲中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平均發展水平。20年裏,福州交出了優異“答卷”——這一時期,成為福州綜合實力增長最快、城鄉麵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20年,繪就美麗藍圖。20年,展現了“3820”工程“操盤手”習近平“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的實幹作風。
在中共重慶市委四屆六次全會上,市委書記孫政才強調:要以“一張藍圖幹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懷,把夯實發展基礎的工作做細做深做實。2015年全市“兩會”上,孫書記再次強調:要一年接著一年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領導幹部為什麼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
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紮實的基礎不是一天兩天夯成的,也不是一任兩任班子就能打牢的,這是一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長期積累的過程。
有的領導幹部到了新崗位,熱衷於幹兩件事情。一是喜歡“燒三把火”——要體現自己的“能耐”,因而不願意“為他人做嫁衣”;二是熱衷“顯山露水”——隻注重“看得到的政績”,對“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民生要事不感興趣,大搞麵子工程、形象工程。
這樣做看似有魄力,實質上是瞎折騰——有的不僅讓地方債台高築,還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生態;有的留下一個個爛尾工程,並失信於民,弄得怨聲四起。
很多民生要事都是基礎性工程,周期長、見效慢,需要幾屆班子的“接力”方能成功。正因如此,才需要領導幹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把夯實發展的基礎工作做細做深做實。
如何才能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呢?
要甘抓未成之事。甘肅省莊浪縣,過去是風沙成患的“沒治縣”,而今成為“梯田王國”,被喻為“黃土高原的風景畫”。如此妙手丹青,正是十幾屆領導班子接力描繪的結果。
一幅美好藍圖,隻有棒棒接力,一繪到底,才能變成現實。
要甘做鋪墊之事。習近平在河北省正定縣當縣委書記時,得知《紅樓夢》劇組在尋找外景地,便說服有關部門和縣裏投資建了“榮國府”,並打造了榮國府旅遊景區,創造了正定旅遊模式。“榮國府”建成當年,旅遊收入就有1000多萬元,收回投資後還有盈利。而此時,習近平已離開正定去了廈門。
作為領導者,就要這樣著眼長遠,不貪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甘心做好鋪墊之事。
甘抓未成之事、甘做鋪墊之事,是不是功勞就被別人搶走了?
“功成不必在我”,出自胡適先生1932年致畢業生詞,這句話後麵還有一句——“而功力必不唐捐”。
唐捐,即白白浪費之意。
胡適先生告誡學子:“沒有一點努力是會白白地丟了的。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你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葉開花結果。”
說起河南蘭考“除三害”,人們就會稱頌焦裕祿;提到福建東山治風沙,人們就會懷念穀文昌。蘭考“三害”沒有在焦裕祿任內徹底解決,東山風沙也沒有在穀文昌任內根治,為何老百姓會銘記他們?
恰如胡適先生所言:“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領導者,要用心“種好自己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