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紅救贖
封麵故事
作者:楊安琪
僅兩年間,近300億美元財富灰飛煙滅。產品乏力、管理層動蕩、業績虧損、市值雪崩……曾光芒萬丈的HTC其先發優勢喪失殆盡。危亡時刻,HTC董事長王雪紅被迫發起最後的反擊
已是深夜十一點多,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HTC Co.,簡稱:宏達國際)董事長王雪紅及其中國區高管團隊還在上海博雅酒店那間最大的包房中進行一場漫長難捱的晚餐。
觥籌交錯之下,卻危機四伏。酒過三巡之後,王雪紅宣布了那個已醞釀長達三個月的決定:HTC中國區總裁任偉光離任,原北亞區負責人董俊良接任。
當時正值火日炙人的八月,更多跡象表明動蕩仍將繼續—糟糕的業績逼迫她不得不淩厲行事。10月初,王雪紅以一種中國式的溫和做派宣告回歸:工程師出身的HTC首席執行長周永明專注於產品研發,而王本人則負責銷售、營銷、售後服務等日常工作環節。
這位“全球科技界最有權勢的女人”早該重新執掌她一手創辦的公司—在過去三年裏,王雪紅並未將全部精力放到HTC上。2012年,她往返於歐洲、美國、中國之間,醉心於觀摩日新月異的新技術,甚至還專門到加州理工大學實驗室學習那些短期內並不能商業化的通訊科技。當時,在其看來,公司日常管理已有成熟團隊,她所需的僅是奔赴世界各地的科技前沿走馬觀花,並對未來高瞻遠矚。
王雪紅這麼做是有理由的。要知道HTC是當時當之無愧的安卓王者,其淨利潤在2005年至2011年這6年間增長逾4倍。Gartner數據顯示,2011年HTC全球市場份額增至9.1%,總銷量約4300萬部,市值一度超越諾基亞達到約337.9億美元。這亦被視作Android智能手機打敗功能性手機的裏程碑事件。
但現在HTC的先發優勢已在接踵而至的壞消息中喪失殆盡了。今年第三季度,HTC淨虧損29.7億元新台幣(約合1.01億美元),這是HTC自2002年以來的首次季度淨虧損,市值縮水近90%至約38億美元。尼爾森(Nielsen)數據顯示,宏達國際第二季度在美的占有率已降至9.4%,2011年這一數字為20%。中國市場則更糟糕,即使大幅押注也未能助其扭轉乾坤—其市場占有率僅約1.7%。甚至連HTC新推的旗艦機型HTC one也並沒將公司帶出低穀。有消息稱,HTC已至少停止四條主生產線中的一條—至少占總產能的五分之一,且計劃外包生產工作。
HTC所直麵的不僅包括咄咄逼人的蘋果和三星,還包括持續發力的國產手機廠商。2012年,華為智能手機銷量已超過3200萬部,今年第二季度,聯想智能手機出貨量已達1130萬台,小米手機半年則售出700萬台。不僅如此,Oppo、魅族、vivo這些“無名小卒”亦對HTC步步緊逼。
王雪紅的歸來計劃似乎醞釀已久,在更早之前,她已重新完成管理層布局。早在今年1月,原HTC首席營銷長王景宏下課,新加坡人何永生上任。8月中旬,中國區總裁任偉光離任,王的舊部董俊良掌管中國區業務。在此之後,王雪紅才宣布重回一線管理職位。
類似創始人在危亡時刻回歸公司重整河山的故事屢見不鮮。最著名莫過於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回歸蘋果的經典橋段,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柳傳誌、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亦曾成功地挽救公司於危亡。但其中亦不乏失敗者—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於2007年再次擔任CEO,奇跡並未重現;安然公司創始人兼前任主席肯內斯·雷(Kenneth Lay)2001年曾回到安然,公司最終卻徹底破產。
王雪紅顯然知道此時的尷尬處境。當人們提及“HTC最近好像在走下坡路”時,王雪紅笑了笑,“您真是太客氣了。”
較之於臨危受命的空降CEO或內部晉升者,親自擔當“白衣騎士”的王雪紅顯然要承受更大的壓力—她是最後一針強心劑,倘若創始人都不能藥到病除,誰堪有複興之力?HTC病入膏肓之時,亦唯有其力挽狂瀾。
王雪紅出身豪門,其父為台灣“經營之神”、首富王永慶。她並非碌碌無為之輩,台灣俗諺曾如此誇獎她—“生子當如張忠謀,生女當如王雪紅”。
在姐姐王雪齡的台灣大眾電腦公司工作時,她曾帶著保鏢在巴塞羅那住過半年,為的是追回被黑社會所騙的70萬美元貨款;1988年,王雪紅買下威盛後與英特爾血戰超過一百場官司,威盛最終得以成功地在英特爾和AMD的夾縫中生存下來。如此傳奇的經曆曾令媒體蜂擁而至,後者試圖挖出豪門恩怨式的故事,這讓其頗為苦惱。平日裏,王多著黑白相間的正裝,如此平時出門以利於無人識出。
王雪紅有諸多標簽。但在所有標簽中,王最認同兩個:一個是中國人,一個是基督徒。她堅定地認為自己是神的仆人,而當威盛、HTC麵臨重大危機時,她總是帶領高管團隊虔誠禱告。在接受《環球企業家》獨家專訪時,王雪紅坦言:“我每天都要禱告,我要和我的神交流。”
這一次,上帝能幫助王雪紅完成救贖麼?
墜落
8月初的一天,王雪紅在公司花園裏吃著小吃,周圍是一片歡樂和嬉鬧,員工帶家屬參加的famliy day就像HTC的節日。但一盆冷水恰在此時卻迎麵而來,有傳言稱其將把HTC標價出售。
“HTC麵對的境況是利潤下降,營銷做得不好。所以當這兩件事情在一起的時候整體營收會下降。你覺得競爭對手會做什麼事情?當然是散布謠言。”王雪紅對《環球企業家》說。“我絕對沒想過賣掉公司。”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如果2010年有人說王雪紅要把公司賣掉,那他一定是瘋了。當時,HTC出貨量以兩位數暴增,令人稱奇的是如此成績竟是其停止自己的起家業務—代工,兩三年後取得的。
當時,正是周永明打電話給王雪紅,令其在2007年徹底放棄代工。周永明當時在電話中說,自己不僅要兼顧HTC,還要幫助其他代工品牌創新,如此精力有限,苦不堪言。王雪紅當機立斷召集高管開會,她認為應該把資源集中在HTC自有品牌的創新上,而非將創新拱手相讓於他人,如此還要迎合他人的無理要求。
這一決定令人大跌眼鏡,有些人坐看王雪紅的笑話。“都以為沒有他們,我們就生存不了,當時OEM(代工企業)已經把PC廠商寵壞了,它們根本就不想跟我們簽長期合約,覺得我們要靠它。但是我們想,這都是我們的創新,根本沒有一個東西是靠你自己的,它不跟我們簽合約,我們太高興了,剛好完全沒有負擔。”王雪紅回憶說。
砍掉代工業務後的HTC立即生機勃勃。2008年,HTC推出全球首款Android手機 HTC Dream。這款手機即使現在看上去依舊充滿科技感:它采用新穎的半側滑設計,手感極佳。它被視為Android手機曆史的起點,穀歌首款手機Nexus 1亦由HTC代工,它是當時當之無愧的安卓王者。
2010年,HTC總出貨量超過2500萬部,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8%,每小時就有3000部手機售出。2011年,這個數字達到頂峰,其年出貨量達到4300萬部。甚至有樂觀者認為,HTC將成為唯一能與iPhone對抗的公司。當年,王雪紅順利入選當年“CCTV年度經濟人物”,但她本人卻沒有出現在領獎台上,她的丈夫陳文琦代為領獎。當時,身在美國的王正忙於處理與蘋果的激烈訴訟,這些訴訟也正是HTC從繁榮走向落寞的起點。
HTC很快變得不堪一擊。IDC數據顯示,2012年第三季度,其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由2011年第二季度的10.7%驟降至4.7%。當年,三星主宰著Android智能手機市場,其份額高達41%。時至今日,這一優勢愈發擴大—HTC全球市場份額僅為2.6%左右。
HTC的成功和失敗猶如悖論一般—2008年正是依靠Android的開放,令HTC一度成為市值超過諾基亞的明星公司;同樣也因為Android的開放,諸如三星、摩托羅拉、華為、聯想、小米等公司瘋狂湧入,令其腹背受敵。
HTC曾是一家頗具前瞻性的公司。2005年7月,穀歌花費5000萬美元收購了一家由安迪·羅賓(Andy Rubin)創立的名為Android的小型無線軟件創業公司。“Android還沒有被穀歌收購時,HTC就已和Android有合作。當時HTC就已經很看好這個操作係統。”HTC前任中國區總裁任偉光曾如此告訴記者。
押寶Android真正的幕後推手是技術狂人、HTC首席執行長周永明。Google收購Android之前,周永明就和Android創始人安迪·羅賓熟識,如此經曆直接促成了雙方在早期親密無間的合作,並給HTC的品牌知名度、銷量帶來難以估量的增長。甚至連周永明也承認,“押寶Android超出公司內部預期。”
“周總本身也是搞技術出來的,他天天都泡在技術圈裏,當時就已經可以看到開放平台的誘惑和吸引力,這種開放性能夠給我們這種手機生產商提供很大的發揮空間。”任偉光這樣評價周永明。
HTC式微的原因頗為複雜,僅歸咎於一個人或某幾個人既不客觀也不公平。但其市場份額大幅下降卻發生於周永明執掌HTC期間,這亦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飽受詬病的是這位技術狂人卻並不擅長技術之外的動作。周永明這位沉浸於通信行業超過20年的老將,言語不多,他經常用“是”或“不是”回答問題。當產品在市場上獨霸天下時,寡言慎行無可厚非。但當蘋果、三星如潮水般發力,HTC薄弱的營銷和渠道能力就顯得不堪重負了。
“可以看看三星,三星的產品能有多超越別人?也沒有多少,但三星品牌略比HTC好一點,渠道又比HTC好一點,就又勝一籌。”知名通訊分析人士項立剛對《環球企業家》說。項認為HTC的落魄根源在於當其產品比較好,又比較領先時,卻沒有形成綜合實力。
例如HTC在2010年7月才真正意義上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彼時HTC在中國大陸的官方業務幾乎為零。直到2010年10月底,整個HTC在中國大陸地區隻有1家專賣店,230個店中店。建立渠道,和運營商合作等一係列動作均發生在2011年。在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渠道的乏力意味著什麼不待言明。況且,渠道還並非HTC的致命傷。
反思
王雪紅把過去三年的頹勢歸因於三點:營銷差、創新不夠完美、供應鏈有問題。
謙卑曾經是基督徒王雪紅引以為傲的品質,但現在她終於意識到營銷上的謙卑將給公司帶來厄運。“去年我們的營銷做得很差。”王雪紅頗有些氣憤地說,“我們當時的營銷策略是,希望能夠集中品牌優勢,好好地請國外的人做一個整體營銷方案。結果做得不夠專業,而且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改變速度又慢,怎麼能不差?”
不善營銷與HTC的曆史淵源有關。在2006年以前,這家公司主要業務為手機代工,HTC的產品從未被打上自家的品牌標簽,營銷能力亦不在王雪紅和HTC考慮範疇之內。王雪紅亦承認HTC在營銷上積累不夠,尤其與競爭對手三星相比。
2013年之前,HTC的口號是“quietly brilliant(低調卓越)”。打造這一口號的前任HTC首席營銷官王景宏曾對《環球企業家》解釋說,HTC就像是一個安靜的人,卻實力不凡。當時的HTC希望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資源,打造一個國際品牌。於是選擇用產品說話,低調營銷。
但這一策略並不符合產品越來越同質化競爭的智能手機市場。三星2012年全球營銷支出達到創紀錄的13萬億韓元(約合116億美元),甚至比研發都多出13億美元。而據HTC年報資料,2012年其營銷費用僅為10億美元。今年1月履新HTC的首席營銷官何永生向《環球企業家》透露,這個數字在2013年亦不會有太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