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之所以不想改動,那是因為,這些犯禁的地方,很多正是著作名流千古的精華所在。陳勝隻是想竊書,可不是想毀書。孔乙已說過,竊書,讀書人的事,不能算偷。但把一部名著改得麵目全非,那就是道德人品的問題了。
雖然陳勝也自知自己的道德人品並不咋的,但最終還是有一點讀書人該有的矜持,總算沒把那列代名著進行大篡改。不過這也是得益於他一以前讀的多,在諸多曆史上篩選之後,竟然還被他想起了一本名為《東周列國誌》的書。
這本書所在的年代,恰好是在春秋戰國,至秦皇滅國而終止。所在的時間段恰到好處。
想到這裏,陳勝終於鬆了一口氣。仔細追憶了兩天,又參考了大量的曆史知識,陳勝終於開始動筆書寫,書名沒有搬動,隻是作者名可恥地從馮夢龍變成了陳勝而已。
“話說周朝,自武王伐紂,即天子位,成康繼之,那都是守成令主。又有周公、召公、畢公、史佚等一班賢臣輔政,真個文修武偃,物阜民安……”
在略略顛簸的馬車上,陳勝四平八穩,伏案著說,開始了“偉大”的竊書工程。
柔軟的狼毫,沾上幾滴靈珠兒磨出的墨水,在潔白勝雪的紙張裏寫出一個隸書,甚是端正簡單。這可是呈給皇帝看的東西,他可不敢絲毫馬虎。
陳勝竊書速度甚快,不到一天功夫,便已經寫完一張,讓人呈給皇帝。
這《東周列國誌》和皇帝上一次所讀的書完全不一樣。上一本乃神怪,刻畫出來的可是一個很新穎的世界,讓皇帝無比著迷向往那神仙的世界。但這一本,卻像是曆史,但又顯然直白簡單許多。自孔子以來,修史書者,大抵喜歡用春秋筆法,含糊君王秘辛。所以史書大抵晦澀難懂。但在陳勝的之中,那些秘辛卻簡單剖析出來,把深藏在字跡行裏的史官深意給深挖出來,讀著讓人反省。
讀完第一章,皇帝覺得平凡無奇,隻當是消遣而已,但三五天之後,皇帝便被書裏的故事所著迷。皇帝博學無比,諸子百家,諸侯國史,也是爛熟於胸。但卻從來不知道,原來曆史也可以如此解說,心中大悅。
皇帝的大悅,卻是苦了陳勝,整天讓小內侍過來催促,讓他加快速度碼字。
陳勝苦不堪言。雖然是竊書而已,但字句可不會從腦子裏蹦出來,而有些地方,也得仔細回憶,才能記起起來。再說了,寫書的速度再快,也不可能跟看書的速度比啊!被皇帝壓榨了五六天,陳勝便感覺有些支撐不下去了,跑到皇帝麵前大吐苦水,抱怨這工作量實在太大,實在有些吃不消。而且再說了,他這個禦史中丞,此次出行,可不是當弄臣騷客的,禦史府的工作量也相當大,沿途各地監禦史的的考核,他也得耗費不少功夫。
經過抗議,皇帝總算是同意,每天陳勝至少寫兩章的量,減為一天一章。
當然,皇帝自然會體恤臣子的辛苦,賜給陳勝兩個宮娥,說是負責陳勝的起居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