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歡要強,凡事總要無理爭三分,得理更是不讓人,在人前顯示自己能言善辯,完全不顧別人的心理感受,這樣的人多半是小肚雞腸,不受人歡迎。
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
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有好勝心,若要聯絡感情,應處處重視對方的自尊心。而要重視對方的自尊心,則必須抑製你自己的好勝心,成全對方的好勝心。比如對方與你有同性質的某種特長,對方與你比賽,你必須讓他一步,即使對方的技術敵不過你,你也得讓對方獲得勝利。但是一味退讓,便表現不出你的真實本領,也許會使對方誤認為你的技術不太高明,覺得你是無足輕重的心理。所以你與他比賽的時候,應該施展你的相當本領,先造成一個均勢之局,使對方知道你不是一個弱者,進一步再施小伎,把他逼得很緊,使他神情緊張,才知道你是個能手,再一步,故意留個破綻,讓他突圍而出,從劣勢,轉為均勢,從均勢轉為優勢,結果把最後的勝利讓與對方。對方得到這個勝利,不但費過許多心力,而且危而複安,精神一定十分愉快,對你也有敬佩之心。不過安排破綻,必須十分自然,千萬不要讓對方明白這是你故意使他勝利的,否則便覺得你很虛偽。這種方法所麵臨的難題,是起初你還能以理智自持。比賽到後來,感情一時衝動,好勝心勃發,不肯再作讓步,也是常有的事。或者在有意無意之間,無論在神情上,在語氣上,在舉止上,不免流露出故意讓步的意思,那就白費心機了。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人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謙下的人,原本就把出人頭地看得很淡,更不消說一點小是小非的爭論,根本不值得稱雄。你若是有理卻表現得謙和,往往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靠爭辯取勝會引來惡果
經由爭辯取得一時的勝利,實際上是損失慘重的勝利。因為你所激發的怨恨與惡意,強過任何意見上的暫時改變,並且會延續得比較久。
一個指揮官在攻克敵方城門時遇到了難題,他們沒有攻破城門的工具。
他記得在幾天以前曾看見船塢裏有兩支沉甸甸的船桅,便下令將其中較長的一支立刻送過來。接到命令的軍械師認為,指揮官想要的其實是較短的一支,於是與傳達命令的士兵爭辯了起來。他覺得較短的比較適用他正在建造的機器上,而且運送起來也比較容易,甚至畫了一幅又一幅的圖來表示自己才是專家。
士兵警告軍械師,他們的上司是不容爭辯的,他們了解上司的脾氣,最後說服了軍械師拋棄專業知識,服從指令。等到士兵離開了,軍械師問自己,服從一道會導致失敗的命令,究竟有什麼意義?於是他依然送過去較短的桅稈,他深信指揮官會看出短杆比較有效,因而公正地賞賜他。
等到短桅杆運抵時,指揮官要求土兵解釋,於是土兵描述軍械師如何為短桅杆不停地爭辯,但是後來又承諾要送來較長的桅杆。指揮官下令立刻將那個軍械師帶過來。
幾天之後,軍械師抵達了,他很高興再一次向指揮官解釋,為什麼送來短桅杆。他滔滔不絕,說的還是同樣的一套話,並表示在這些事務上聽專家的意見才是明智的,攻擊時采用他所送來的撞牆槌指揮官一定不會後悔。指揮官待他說完,便在士兵麵前剝光他的衣服,用棍子加以鞭打,活活地把他打死了。
在現實生活中,想要借助爭辯證明觀點或贏得勝利的問題在於到最後你永遠無法確定與你爭辯之人究竟是受到什麼影響,或許表麵上他們禮貌的同意你,內心卻痛恨你。
如果你所說的話不經意冒犯了他們,你的言語有可能被任意詮釋。即使是最好的說謊也缺乏堅實的基礎,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常常同意一個人的言論之後,往往又轉回自己原來的意見?這全是由於習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