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對。”
正在李璥想入非非的時候,忠王李亨站了出來,大聲的吼了起來。“父皇,璥皇弟從沒上過戰場,對兵法及兵力布置都不懂,如何能找仗?而且,此次與吐蕃之戰,關係我大唐聲威。讓他去的話,萬一落敗了,乞不顯有損我大唐士氣?”這李亨長得還算不錯,隻不過由於長年在外征戰,皮膚黑了點。他身材高大壯實,說起話來,鏗鏘有力。
“皇兄,我李璥雖沒有經驗,但這經驗不是憑空說出來的。沒有實際經曆戰場殺敵,誰又有這些經驗呢?難道皇兄你是嗎?”李璥不慌不忙的反駁著,說出來的話卻十分不客氣。
“你……”李亨氣得一時說不出話來。怎麼說?反駁他?可是李璥說得句句在理,怎麼反駁?
話說這李亨其實挺不幸的,在未出生時,便差點被打掉。幼年、少年時代,又耳聞目睹了皇宮內院的紛爭與傾軋。成年之後,東征西討的忙活半天,卻始終得不到李隆基的好感。
他母親楊氏出身於弘農華陰楊家,為關隴地區的名門望族。楊氏的曾祖父楊士達在隋朝時,任門下省納言,父親楊知慶以祖蔭為官。(據說武則天的生母就是楊士達的女兒。若從武則天的母親這裏算起來,楊氏要比李隆基高了一輩,這種不同班輩之間的婚姻關係在李唐皇室中並不稀奇。)
景雲元年八月,與楊氏成親的前幾天,這李隆基才被冊立為太子。不久,楊氏便有了身孕。兒育女本來是人之常情,天之大倫。可是由於此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關係緊張,他擔心太平公主會借題發揮。曆史上借口太子耽於女色難當大任而行廢立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像隋文帝時太子楊勇因寵愛貌美的昭訓雲氏,被母親獨孤皇後認為難以隆興基業,結果被廢;太宗時太子李承乾喜好聲色,因特別寵愛一位太常樂人,招致太宗皇帝大怒,也終被廢黜。正由於這種原因,李隆基內心焦慮,便讓屬下秘密弄來一些墮胎藥,打算將這一小生命扼殺於母腹之中,但思來想去,最終沒有施行。
李亨出生以後,沒有能夠與生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因為楊氏僅是太子姬妾,而太子妃則是後來做了玄宗皇後的王氏。在等級森嚴的宮廷中,太子妃的地位要比其他姬妾優越得多。此時的太子妃王氏一直沒有生養,楊氏自覺班次在王妃之下,不敢獨享為人母的喜悅,便把李亨送給了王氏。
而這李亨其實也挺聰明的,李瑛被冊立為皇太子的第二年,他就被拜為安西大都護,安撫河東、關內、隴右諸蕃大使,各設副使,他所任職事隻係遙領,並不出閣就職,從此,唐朝始開諸王遙領節度使之例。這一年,李亨才6歲。李亨初明世事,就已顯得與眾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更是英姿卓然。
史書上說他:“聰明強記,屬辭典麗,耳目之所聽覽,不複遺忘。”更難能可貴者,李亨“仁愛英悟,得之天然”,他沒有放縱過人的天賦,也沒有鋒芒畢露,從不讓人感到他有什麼威脅。開元初的十幾年,李亨隻是很安靜地在宮中讀書。玄宗特意為諸王子選派了師傅教其學業,李亨有幸以賀知章、潘肅、呂向、皇甫彬等名士為侍讀,他的文化知識與素養提高很快。
“父皇指派本王領兵出征,肯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難道你認為父皇做事,會不加思考嗎?”
李璥這話說得十分重,李亨說對也是錯,說不對也是錯。一時之間,不知道該說什麼才好。還好李隆基看著他們那樣子,不想讓他們加深彼此間的矛盾,適時的出聲製止了。“好了,多說無益,朕心意已決,不用再說了。”
“是,兒臣等遵命。”這他們的老爹都這樣說了,這些當兒子的還能說什麼?怪隻怪自己剛才為什麼說得太慢了,而且也沒有李璥那樣的運氣。回去之後,要好好的探查一下,這小子到底從哪裏弄到的赤嶺,為什麼一點風聲都沒有?
對於那些皇兄投到自己身上的,那熱切的目光,李璥視而不見,此時他心裏是即激動又得意,感覺自己連血液都沸騰起來了。戰場,那是啥玩意?英雄豪傑揚名立威的地方。雖然聽說那裏的條件十分艱苦,但自己也不是吃不了苦的人。除了想去見識以外,更想親自上陣殺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