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什麼呀!隻不過看不慣老爺子你那偷懶的打算,想給你找點事兒做而已。”耿青峰理直氣壯的說著,一點害羞的意思也沒有,讓人哭笑不得。
“得,你這混小子就是不想讓老夫清閑一下。”武重規沒好氣的看著,對耿青峰這痞痞的樣子是又好笑好好氣。不過說實在的,對於耿青峰這樣不求回報的幫助李璥,他心裏是感激得要命。武氏家族雖然十分龐大,但自己這支一到了自己這代,是一脈單傳。而他膝下,也隻有武雪婷這一個女兒。對於李璥,他早就把他當成了自己的接班人般培養。皇位?坐上去之後,不但事多責任大,更是還要時不時的提防著有心人的暗害。李璥沒有那心也好,免得到時一不小心出錯,那可是萬劫不複。
“外公,青峰不是見不得你清閑。”李璥看著耿青峰,對他投去感激的一眼。“人家都說能者多勞,我與青峰還年輕,在處理事情與人情世故上,還有很多不是的地方。這些,都要您多幫幫我們。”
“唉!你們倆呀!”武重規無奈的歎著,對他們兩個搖了搖頭。其實,他也明白他們的意思。剛才他不過是看著耿青峰那做起事來一套一套的樣子,覺得自己真的老了,才由感而發罷了。沒想到,卻引起兩個小家夥的擔心。可是,看到他們這麼齊心,卻讓他感到十分的欣慰。
翌日早朝時分,大臣們一個個穿戴整齊的低著頭,筆直的站在大殿上。聽著台上那太監高唱:“有事啟奏,無事退朝。”那尖細的聲音,聽起來如魔音灌耳般的難受。
“臣,有本上奏。”出列的是前些日子陪同著那吐蕃蠻子的禮部侍郎元威。盧州人,開元十二年進士,父親元武是一名樂善好施的鄉紳。元威的名字聽起來十分的大氣,很多不認識的人聽到,還以為他是一個粗獷的武將。可是,此人精瘦身材,一臉和煦的笑容,讓人覺得他的名字與樣子看起來,十分不附。
“元侍郎有何事要上奏?”李隆基對於元威還是十分喜愛的。當然,這不隻局限於他俊秀的外表,他的能力與高超的交際手腕,也是值得欣賞的。
“啟稟皇上,吐蕃使臣讓臣轉述,他們將於三日後,啟程離京。”元威雙手遞上一張折子,繼續說道:“另外,吐蕃使臣希望我皇看在大唐與吐蕃世代交好,兄弟睦鄰的份上,送一批醫、農、工方麵的書籍和能人去吐蕃。同時,也再次向皇上懇請借助他們一些糧食。”
元威一說完,正麵的大臣們又開始如蒼蠅般的議論起來。這些人,平時的時候個個能說會道,一遇到正事時便如啞巴般,除了小聲議論,根本不會發表什麼有建樹性的提議。
“這事不必再提了,直接給朕回了那些吐蕃人。”聽到元威說那些吐蕃人又提借糧一事,讓李隆基十分反感。“朕記得之前忠義公在大殿上曾說過,這些吐蕃蠻子都是狼子野心,今天借了他們糧食,說不定明天他們就會掉過頭了反咬咱們一口。而且,吐蕃人從我大唐開國至今,來借過多少回糧食了?何曾還過?借糧不還不說,還屢屢犯我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做。俗話說得好: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咱們大唐的糧食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憑什麼他們說要咱們就給呢?世代交好?兄弟睦鄰?純粹瞎扯!”
李隆基雖說沒有發火,但那語氣之重,連傻子都聽得出來他對這吐蕃頗為不滿。一時間,大殿內安靜得連根針掉落都能聽到聲音。而元威,本來還想說點啥,可是一看李隆基那麵無表情,不怒自威的樣子,到嘴邊的話語,又給咽了下去。
“好了,還有本要奏嗎?如果無事,那就退朝吧!”看著這些大臣們那謹言慎行的樣子,李隆基感到十分無奈。這些人多是在朝中呆了幾十年的老臣,現在居然一個個變得如此膽小怕事。
“父皇,兒臣有事啟奏。”本來還在一旁跟著那些人一起冷眼旁觀的李璥,在看到李隆基準備退朝了,便立即站出來說著。
“璥兒?”看著突然站出來的李璥,李隆基感到十分意外。這孩子從小就寡言少語,性格溫純。自從回來以後,更是少與人交往。每日除了去他母親那兒請安以外,基本上沒有出他自己的寢宮。還好,自耿青峰來京以後,他的性格比以往開朗了一些。
前段時間,更是幫助耿青峰做那些了不起的東西。當然,他這樣的性格,李隆基還是滿欣賞的。隻不過,關於耿青峰所做的那些東西,他不管怎麼問,他就是不肯說出配方。這一點,讓他十分惱火。
“稟父皇,兒臣有事啟奏。”李璥看著那些看到自己出列,一個個驚住了的大臣們,麵不改色的向前走了兩步,不卑不亢的說了起來。
“哦?你有什麼事?”這孩子平日在朝堂上很少說話,即使有什麼想法,也從沒有想今天這樣站出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