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 賜副墨寶吧!(1 / 2)

看著李璥與耿青峰一人抱了一壇酒,坐著馬車向皇宮的方向而去,雷逸不得不說耿青峰的點子真是太好了。與其給那些達官貴人送禮,不如皇帝說一句話。與其做什麼宣傳,對,峰弟說的就是宣傳,不如討好皇帝賜副字。雷逸越想,越覺得耿青峰不管做什麼,看似一件小事,好像都滿有深意。他搖了搖頭,就進去找林士昊了。

馬車搖搖晃晃的駛向了皇宮的門口,這馬車是不能進宮的,隻能停在宮門口。守宮門的侍衛看到下馬車的是皇子,立刻迎上來。“參見璥皇子殿下,耿侯爺。”

“嗯,你,過來。”李璥隨便點了一個人,見他走過來,把手中的酒壇子遞給他,讓他幫忙抱著,自己則空手在前麵帶頭向前走去。

耿青峰看著一下子就輕鬆李璥,有些心理不平衡,不過那有什麼辦法呢?誰讓人家是皇子,自己隻是一個沒權沒勢的侯爺而已。唉!這還真是人比人,氣死人。他無奈的跟了上去,向慧安宮前進。

“青峰,你說一會兒父皇會喜歡這酒嗎?”李璥有些擔心的問著。雖然青峰弄的這酒是不錯,但這宮裏什麼沒有?一件件全是精品。

對於李璥的問題,耿青峰輕笑了一下。“你喝過宮裏的酒,你覺得味道怎麼樣?”因為有外人在,耿青峰也不好直呼他的名字,幹脆什麼稱呼也不用,直接的問著。

“平淡如水。”李璥想了一下,給出了最貼切的四字評語。

這評語給得相當恰當,這市麵上的酒,一個個喝起來好象是千杯不醉,跟現在的某種飲料似的。而且這些古人又都喜歡用大碗喝,或幹脆用壇子喝。如果是自己弄的這種蒸餾後的高度酒,早就酒精中毒OVER了。

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蘖釀的酒,蘖就是發芽的穀粒,釀出的是黃酒。後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蘖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事實上,用蘖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製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南北朝時,製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製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裏。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裏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酒。

曲釀酒隻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製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裏已經有了“燒酒”一詞,並且對山西汾酒曆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鬆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麼大的力量。總結而得,用蘖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後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製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後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嗬嗬,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古人喝的酒是低度酒。武鬆喝的十八碗酒相當於是二斤56度的二鍋頭。

“是呀!雖然每個人的品味不同,但這種酒比一般的酒更香更醇,更容易讓人上喉。而且,我們用這種方法製的酒水,不像一般酒水那樣,裏麵有許多雜質。因此,我們也不一定非要你父皇喜歡,隻是讓他給個評價,幫忙題點字什麼的就行了。”皇帝喜不喜歡關自己鳥事,自己隻想從他身上弄點啥來打響酒坊的招牌而已。

“哦。”聽完耿青峰的解釋,李璥明白了一些。

那抱著酒壇的侍衛,盯著路小心的走著,對兩人的話充耳不聞。在宮裏當差,就要做到眼觀八路,耳聽一方。這一方不是指那些傳聞或都八卦什麼的,一方是指聽從命令。這樣,才能活得久一點。

走到慧安宮,宮外的太監看到他們抱著的東西,迎上來接了過去。“兩位主子,皇上與高平王爺已經來了,剛才還問著兩位來了沒有。”

“哦。那傳膳沒有?”耿青峰問著,希望還沒上菜什麼的。要不然讓皇帝等他吃飯?有幾個腦袋也不夠砍。

“傳了,不過禦膳房的還沒送來。估計也差不多了,兩位主子還是快進去吧!”那名來幫忙抱酒的太監回答著,小心翼翼的把酒壇子抱在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