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禦書房外(2 / 2)

說起這張大人,可是西漢留侯張良之後,西晉開國功勳壯武郡公張華的十四世孫。其為人正直,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也不趨於任何一方勢力,算是一個難得的好官。

他們一出來,看他走廊上站著的武重規,也是愣了一下。不過對於武重規這樣的老臣,他們還是主動先打了一下招呼。七歲知屬文,唐中守景龍初年進士,始調校書郎。右拾遺。又登“道侔伊呂”製科,為左拾遺。他曾上書唐玄宗李隆基,主張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風氣;選官應重賢能,不循資曆。後因與主政者不合,一度辭官返回家鄉。期間,主持修築梅關古道上的大庾嶺驛道,保障了南北交通要道的暢通。唐開元六年(718)返回京城,宰相張說重其文才,稱為“後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723)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及張說罷相,因受權力鬥爭風波的牽連而被調往外地任官。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由於他才學超群,風度亦甚佳,因而頗受玄宗的讚賞。開元二十一年,被任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丞相),主理朝政。他建議於河南屯田,引水種稻,遂兼河南稻田使。

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因此,一直為後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諡號“文獻”。

“武大人。”張九齡笑著,對武重規說著。對於這個對幾方勢力不偏不斜的老大臣,他還是十分敬重的。

“兩位大人談完要事了嗎?”武重規笑著,對二人說著。那位蕭大人雖沒有說話,但也點了點頭示意。

“剛談完。武大人有要事要麵見聖上嗎?”平時武重規進宮的次數屈指可數,對他的到來,他感到十分的奇怪。

“隻是有些小事而已,老夫不管朝事已久,哪有什麼要事呀。”武重規笑著回答著。反正進宮請安見女兒,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

“這世上沒有大事小事之分,隻有輕重緩急。武大人有事要麵見聖上,我也不多加打擾了。告辭。”說著,張九齡對他拱了拱手,笑著離去了。

而剛才一直沒有說話的蕭昱蕭大人,此時也對他笑著說:“武大人,平時下官見你也極少進宮,今日難得在宮中遇到,一會兒忙完後大家坐坐如何?”

坐坐?這蕭大人他像是大皇子李琮的人,這個時候對自己發出邀請,讓人不得不懷疑他的用心起來。“蕭大人,今日老夫怕是沒有這個空閑,要不改日由老夫請蕭大人一起喝上一杯,可好?”

“那還真是不巧!”這蕭大人惋惜的說著。雖說武重規是璥皇子的外公,但這璥皇子之前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功績什麼的,而且在文滔武略方麵,也比不上他前麵的幾位皇子。是以,這些大臣們都覺得,將來的皇位肯定不會是他的。這站隊的時候,也沒有人站在那那邊。但是他外公武重規就不一樣了,不但是三朝元老級的人物,更是手握兵馬的重臣,放到哪都是會被拉攏的對象。這蕭昱隻是一個小小的戶部侍郎,平時裏得到重用的時候是少之又少。在慶王李琮麵前,更是說話都沒啥分量。是以,剛才見到武重規的時候,他就想著如何能拉擾這位“元老”,到時他在慶王麵前也能沾點光。可惜的是,這位武大人好像並不是很好說話。蕭昱平素總是自命不凡,對於這些武將更是十分不屑,認為他們就是莽夫而已,除了舞刀弄棍,根本沒有什麼長處。要不是想要在慶王麵前立功,他根本不屑與之說話。不過,他剛才的相邀武重規卻推遲了。“不過,武大人既然開口了,那下官就等著武大人的相邀了。”雖說他對這些武夫沒啥好感,但是表麵上的功夫還是要做做的。

“嗬嗬。”武重規笑著。“蕭大人有事隻管自便,老夫這就麵前聖上。”這蕭大人的為人,他平時還是聽到一些的。剛才在他眼中的那絲不屑,他也看得十分清楚。不過,他並不是年輕氣盛的小夥子,對於這些狐假虎威的家夥,也犯不著跟他們一般見識。

“那就告辭了。”說著,這蕭大人隨意的把手一拱,拂了拂袖子便離開了。

“呂公公,現在能幫我通傳了嗎?”看著蕭昱離開的背景,武重規隻了笑了笑,便轉身對著旁邊的呂公公詢問著。

“是,奴才現在就去為武大人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