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叔,現在你可以說說這《永樂大典》是怎麼回事了吧?”
傍晚,大家匆匆的吃了點東西就圍坐在藏經閣法堂中間,等待著表叔給我們說這《永樂大典》的故事呢!
慢慢的,表叔講起了…
“《永樂大典》最開始的名字還不叫《永樂大典》,叫《文獻大成》。
明永樂元年,明成祖皇帝命解縉、姚廣孝等人纂修大型類書,相當於是百科全書之類的!1404年11月編成《文獻大成》。《永樂大典》是我國古代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收錄入《永樂大典》的圖書均未刪未改。《永樂大典》彙集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典籍,除了著名的經史子集,還有哲學、文學、曆史、地理、宗教、醫卜等各類著作,包羅萬象,是中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
它最為可貴的是,它比著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成書年代早了300多年。這在當時真可以說是“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永樂大典》內容包括詩文、戲曲、僧、道、醫藥、工藝等方方麵麵,其中,《永樂大典》還收錄了許多後世已經殘缺或佚失的珍貴書籍。它的篇幅之大,內容之豐富,繕寫和裝潢之精美,在當時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
它是一部類書,它編纂於明朝永樂年間,曆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曆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據粗略統計,《永樂大典》采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禦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那它是為了什麼而編寫的?總該有原因吧?”
每本書的成書都有它的原因的!
“說起這個原因啊,是在1403年,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借“靖難”之名,趕走建文皇帝,奪取政權,改年號“永樂”。朱棣為了炫耀文治,朱棣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編纂一部大型類書,用以係統地收集天下古今書籍,以便於查考,解縉等奉諭,組織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將各種資料抄入書中。次年十一月,全書編纂完成,賜名《文獻大成》。史書中說,朱棣覽所進書,尚多未備,於是再命重修。解縉領命,重組編撰力量,開館文淵閣。參加者計正總裁三人,副總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編寫三百三十二人,看樣五十七人,謄寫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後供事編輯者三千餘人。
曆時五年才編寫好成書,後又命人清抄兩本“副本”!
後來,聽說是《永樂大典》陪葬了朱棣,正本就從此就失傳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爺命人抄錄了幾次《永樂大典》,但後來都被大火吞噬了,人們常說遺留下來的正本不到八百卷了,不曾想到的是在這裏竟然找到了正本全卷,那就說明《永樂大典》沒有被陪葬一起埋掉!
這下可以讓它重見天日了!”
說道最後,表叔有些激動了,聽著表叔的講述,原來這《永樂大典》還真是個寶貝啊!
不過它怎麼會在這裏呢?
夜深了,大家都依然入睡了,可是我卻怎麼也睡不著,想著這些天發生的事情,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
咦?怎麼感覺有點冷,這風是從哪裏來的?
本來睡著的我被一陣冷風給凍醒了,我看了一圈,這藏經閣的窗戶都是禁閉的,那這風是從哪裏來的?
我拿起隨身攜帶的強光手電,順著風吹來的方向慢慢的摸索著走了過去!
恩?好像就是從這裏進來的風,怎麼什麼都沒有?
原來我順著風走到了一麵牆跟前,借著手電的光亮發現這是一麵壁畫,畫的是什麼沒有看明白,隻是畫上畫的好像是什麼妖怪吧,感覺有點莫名其妙的!
我去!嚇死我了,這畫上麵有個怪物竟然沒畫眼睛,而且現在就是兩個黑乎乎的洞,這猛地一看能把人嚇死給!
不會是什麼機關吧?試著把手指頭塞到窟窿裏麵,手指頭好像碰到了個東西,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用力一按,竟然動了!
我猛地抽出手往後退去,還不知道這裏有什麼鬼東西!
突然,腳下一踩空我就掉了下去,之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我終於有點意識了,頭疼的厲害,顧不上這些拿起沒摔壞的手電大量起剛才我掉下來的地方!
奶奶的,誰這麼缺德啊?把機關設置在身後,隻要人一退就保準掉下來了,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