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對拖宕改革者亮紅燈(1 / 2)

對拖宕改革者亮紅燈

觀察視界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但從地方情況看,改革進展參差不齊、力度強弱不一,區域間落差很大,召開深改組會議次數最多的達10次,最少的才1次,不少地方在今年還沒有召開深改小組相關會議,改革基本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如何做到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是全麵深化改革關鍵之年的關鍵問題。

自從2014年1月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11次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了至少50個文件,通過了不少重量級方案。在4月1日召開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提出,自覺運用改革思維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這是總書記站在貫徹落實“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高度上,在推進改革關鍵時間節點上提出的總要求、總任務和總動員。

以改革思維為指導引

培育改革的領導力

改革的勇氣和智慧正在成為我們黨、我們國家的一種寶貴氣質。身處改革大潮,我們要勇於改革,做改革的弄潮兒,要有強烈的曆史擔當精神。同時,也要善於改革,麵對深刻調整的利益格局、紛繁複雜的權利訴求,要講究改革方法,對改革的艱巨性、複雜性、關聯性、係統性進行準確的預估和評判,找到正確的改革路徑。

樹立改革思維,增強改革意識。“自覺運用改革思維謀劃和推動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分別闡述了改革的戰略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係統思維、底線思維和創新思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全麵深化改革方法論,為我們做好全麵深化改革工作提供了方法論上的指導。其中,“以辯證思維解憂難”,才能避免“盲人摸象”,讀懂複雜中國,把握改革大勢;“以法治思維圖善治”,才能做到推進改革都要於法有據;“以係統思維聚合力”,才能駕馭全局、協同推進;“以底線思維定邊界”,才能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改革主動權。

培育改革能力,克服本領恐慌。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時間緊、任務重,必須提高廣大黨員幹部“會改革”的能力,克服“本領恐慌”,以時不我待的精神加強學習和實踐,豐富科學知識儲備,努力使自己成為政策水平高、專業能力強、實踐經驗多、善於領導改革開放的行家裏手,把想改、敢改、快改、會改的改革人才放到重要位置上來。同時,在幹部選拔任用中增加改革權重。

以問題為導向

鍛造改革的謀劃力

以問題為導向謀劃改革,是全麵深化改革的最基本方法論。縱觀11次中央深改組會議,“以問題為導向”的“倒逼改革”思維體現明顯,各項改革任務都以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為導向。

強化問題意識。在對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作說明時,習近平指出,“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麵臨的一係列突出矛盾和問題。”問題意識是總書記思考改革的一個重要方法論。突出問題導向,就是對準問題找準穴位來謀劃改革,有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問題突出就著重解決什麼問題,一時難以整體性解決的問題先進行試點探索解決,從體製機製方麵剖析原因,有的放矢,對症施策,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改革總體方案和路線圖、時間表。

用問題倒逼改革。問題倒逼改革,就是把解決問題作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沉重的包袱,作為創新的支點而不是退縮的借口,不斷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把有利於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改革舉措抓緊抓好,落到實處。改革的議題當由“問題”決定,改革的路徑要由“問題”選擇,改革的成果要以解決“問題”的成效來評判。影響經濟發展、社會治理、民生改善的具體問題就是改革的著力點。

以“獲得感”為引領

提升改革的推動力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言簡意賅,意味深長。改革進入深水區,必須加快讓改革與民意響應模式的提速換擋,當好全麵深化改革的第一推手,通過進一步提升改革的質量,增強群眾“獲得感”。今年以來,中央深改組召開了3次會議研究改革問題,始終有個鮮明的指導思想,就是增強人民群眾對改革的“呼應感”,讓人民呼聲與改革脈搏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