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鑒人第一要訣:精神、骨骼(1 / 3)

“原文”

語雲:“脫穀為糠,其髓斯①存”,神之謂也。“山騫②不崩,唯石為鎮”,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③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①斯:語氣助詞,這裏指“仍然,還”。

②騫(qiān):拔去,引申為損、虧,這裏可作為土石脫剝流失的意思。

③具乎:集中於,體現於。

俗話說:“去掉稻穀外殼,稻穀的精髓立刻呈現。”這個精髓,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山嶽表麵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卻不會崩倒,因為它的主體部分是堅硬的岩石。”這裏所說的岩石,相當於一個人身上的骨骼。一個人的精神,主要反映在他的兩隻眼睛裏;一個人的骨相,主要集中在他的麵孔上。觀察他人,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還要考察他們的外形。好比開門見山,觀神骨是鑒人的首要之事。

“智慧解讀”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這裏所論的“神”,不會因人一時的喜怒哀樂而發生大的變化。貌有美醜,膚色有黑白,但這些都不會影響“神”的外觀,換句話說,“神”有一種穿透力,能透過人外貌的幹擾而表現出來。比如人們常說“某某有藝術家的氣質”,這種氣質,不會因他的發型、衣著等外貌的改變而完全消失。氣質,是“神”的構成之一。

“神”並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形態而空空地存在,它肯定有所依附,這就是說“神”為“形”之表,“形”為“神”之依,“神”是蘊含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礎,與“神”的外在表現緊密相關。如果“神”是光,“形”就是太陽和月亮;日月之光放射出來普照萬物,但光又是深藏在日月之中的東西,它放射出來就是光。這就說明:“神”藏於“形”之中,放射出來能為人所見,如光一樣;“形”是“神”的藏身之處,但又與“神”有著千絲萬縷、分割不開的物我關係。“神”必須通過“形”來表現。這種複雜的關係,說明日常觀人時,既要由“神”觀“形”,又要由“形”觀“神”,二者相反相成,相輔相依,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單獨地看。

《冰鑒》中所言的“骨”並不是現代人體解剖學意義上的骨骼,而是專指與“神”相配,能夠傳“神”的那些頭麵上數量不多的幾塊骨。“骨”與“神”的關係也可以從“形”與“神”的關係上來理解,但“骨”與“神”之間,帶有讓人難以捉摸、難以領會的神秘色彩,一般讀者往往難以把握,隻有在實踐中自己去多加體會。

為比較形象地說明“神”和“骨”,曾國藩用了兩個比喻,以便讀者能充分地理解兩者的奧妙。

稻穀的精華是米,米蘊藏在殼內,碾殼成糠,皮去掉了,精華猶在,也才有用。米未隨糠去,因而“神”也不會因“形”(相貌等)而消失。“神”與“形”,猶如“米”與“糠”。所以說“脫穀為糠,其髓斯存”。

“骨”外麵有皮有肉,如高山之上有土有沙。骨骼是人體框架的根本支柱。骨與人體,猶山石與泥土。泥土脫落流失,但山石巋然屹立,仍足以見其雄壯;人體相貌即使有什麼損傷缺陷,但骨之豐俊神韻不會變化,仍足以判斷人的顯達。所以說“山騫不崩,唯石為鎮”。

人們常用“雙目炯炯有神”來描述一個人的精力旺盛、機敏幹練。從這兒就會發現“目”與“神”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按中醫理論,眼睛與肝和腎是相通相連的。一個人肝有病變,從眼睛就可以看到一些征兆。如果一個人雙目有神、精光暴露、熠熠生輝,表明腎氣旺盛、身體狀況良好,是健康的標誌;反之,則表明精神狀態不佳,缺乏活力,難以集中精神工作。

人的喜、怒、哀、樂、愛、惡、欲、痛等各種感受欲望,都會從眼睛中流露出來!甚至人的智愚忠奸、賢不肖明濁,都能通過眼睛看出一點名堂來。因此,眼睛是觀察一個人各種品質的指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