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研究
作者:楊曉英
【摘要】在中國哲學的發展史上,孟子第一次對人性問題進行了係統的論證,第一次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他的性善論在兩千多年中始終是儒家人性論的正統思想。雖然有些思想現在看來並不正確,帶有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孟子對善良人性的追求和肯定、對道德修養的重視和踐行,在當前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孟子 人性論 當代價值
人的本性究竟是什麼?千百年來,中今中外不同思想家對它的回答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國思想家對人性問題的爭論和關注開始於戰國時期。有人說人性無善無惡,有人說人性有善有惡,有人說人性本惡。孟子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對如何恢複和發揚人的善性進行了有益探索。他的觀點和論證有些並不能成立,但其中的一些進步思想與合理因素對我們當前的倫理道德建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一、孟子人性論的主要觀點
1.“人性本善”
這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的核心觀點。意思是每個人生下來本性都是善良的。他認為,人的性善可以從兩個方麵得到證明:
首先,從經驗上證明。孟子說假設看見一個小孩馬上就要掉到井裏時,每個人都會毫不猶豫地一個箭步上去把孩子從井邊拉開。在這一瞬間,我們行為的動機不是因為和孩子的父母是朋友;不是為了贏得鄰居的稱讚;更不是厭惡孩子的哭聲。它是出於人的本能反應,源於天然的、內在的“不忍人之心”。如果把此心擴展開來,就表現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心”就是仁、義、禮、智四種道德觀念的萌芽即“四端”。就像人生來有四肢一樣,這四種萌芽是人天生就有的。既然仁義禮智是人天生就有的,那麼人性當然是善良的。
其次,從邏輯上論證。他認為,凡是同類的東西都具有某種相似性,具有作為這個類而存在的共性。比如,人們對味道的感覺就有共同之處,如果味道的感覺因人而異,為什麼人們都稱讚名廚做的飯好吃呢?聲音對於耳朵,顏色對於眼睛也是如此,大家都喜歡聽好聽的音樂,喜歡看美好的東西。既然同類事物都有共性,那麼,人心也應該有共同向往的東西,它就是“義”“理”。既然大家都追求義理,當然可以說人性本善。
從上述論證可以看出孟子的性善論實際上是一種天賦觀念論(認為人的道德觀念天生就有),他的論證也不能成立。因為人的“四心”並非天生,主要來自於後天社會的教化;人們對聲、色、味的感知和社會實踐分不開,其同、異也是社會實踐的產物。而且,“義”“理”與聲、色、味根本不是一類,不能類比,前者屬於意識形態,具有曆史性和階級性的特點,後者卻不具有。所以,從邏輯上看,他的論證並不正確。
2.善性可失
孟子認為雖然每個人都有先天的善性,但這種善隻是一種可能(善端),要想成為現實必須通過主體自覺的“求知積善”,學習倫理道德知識,不斷發揚和擴充善性,才能做到“人皆為堯舜”。如果抵製不了外界環境的誘惑,本來的善性就會喪失。
3.“放心”可求
孟子認為,如果不小心丟失了善性,就要把它找回來,這就叫“求放心”。如何找回丟失的善性並使其發揚廣大呢?孟子提出了一套存心養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