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日趨激烈,信息瞬息萬變,盛衰可能隻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不斷學習、善於學習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質,才能不斷獲得新信息、新機遇,才能夠獲得成功。如果不能不斷提高素質,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就會成為“吃老本”的掉隊者。那麼,怎樣才能做到不掉隊呢?毫無疑問,答案是不斷學習、善於學習。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曆史上,中國人民解放軍長期處於敵強我弱、無後方作戰狀態,環境、時間和物質條件均不允許軍隊專心學習。因此,我軍一向視部隊為學校,視戰場為課堂,著眼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實踐中摔打官兵。
對此,毛澤東有一段名言:“從戰爭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沒有進學校機會的人,仍然可以學習戰爭,就是從戰爭中學習。革命戰爭是民眾的事,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從‘老百姓’到軍人之間有一個距離,但不是萬裏長城,而是可以迅速消滅的,幹革命,幹戰爭,就是消滅這個距離的方法。”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強調的是總結經驗,特別是失敗的教訓。毛澤東一生都十分看重總結經驗,一再聲明“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晚年,他在回顧自己的軍旅生涯時多次談到,自己原來不會打仗,也沒有讀過什麼兵書,所以建軍初期打了一些敗仗。隻是因為善於總結,才變得比較聰明起來,勝仗也就越打越多了。不僅如此,毛澤東還要求部屬養成總結的習慣,提高總結的能力,爭取打一仗,進一步。在這方麵,我軍高級指揮員劉伯承是個很好的例子。
劉伯承元帥有個工作習慣,每次作戰結束後,都要專門召開一定規模的總結講評會,進行戰術總結和政治思想總結,而且總是將兩個總結放在一起搞,既肯定成績和進步,又找出缺點和不足,進而明確今後打仗應繼續發揚什麼,注意克服什麼。使部隊每打一仗,不僅指揮方法上有進步,思想作風等方麵也能得到提高。許多當年劉鄧的老部下事後回憶,這樣的總結會就是最好的課堂,每次都能學到許多管用的東西。
總結實踐經驗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很多著名的企業家也提倡總結經驗的學習方法。柳傳誌就經常說:“最好的認識人才和培養人才的方法就是讓他去做事。”任正非再三表示:“我們提倡自覺地學習,特別是在實踐中學習。你自覺地歸納和總結,就會很快地提升自己。”
約翰從13歲開始,就與一夥人一起為城市運送冰塊,他並沒有上過幾天學,但是最終卻成為鐵路公司的總裁。談到其中的秘訣,約翰說:“實踐是個大課堂,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功,靠的是在實踐中努力學習,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約翰回憶道,18歲那年,經人介紹,他進入了鐵路業,在一家鐵路公司的夜行貨車上當一名裝卸工。盡管這份工作又苦又累,約翰卻始終保持快樂的學習心態,而且在工作之餘認真向老師傅請教鐵路的知識。約翰因此受到賞識,被安排到鐵路上幹一份檢查鐵軌和路基的工作。隨後,他又被調到鐵路扳道工的崗位上,後來又成為早期郵政列車上的刹車手。無論在哪個崗位上,約翰總是能夠不斷地補充自己的鐵路知識。很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勤於學習、雄心勃勃的年輕人。他在工作中認真請教,無數次的加班加點,經常工作到午夜十一二點,統計出各種關於火車的贏利與支出、發動機耗量與運轉情況、貨物與旅客的數量等數據。做了這些工作後,他迅速掌握了鐵路各個部門具體運作細節的第一手資料。而這一點,沒有幾個鐵路經理能夠真正做到。通過這種途徑,他已經對這一行業所有部門的情況了如指掌。最終,約翰通過自己不斷的努力,當上了鐵路公司的總裁。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最好的課堂。毛澤東認為,“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一個人,隻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修正自己已有的知識和技能,隻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隻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地向他人學習,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
在當今和平年代,我們不必再冒槍彈炮火的危險,但生存仍是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需要麵對的問題。尤其在商場,商場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企業要在這個戰場上生存、立足,個人要想在迅猛發展的大潮中勇立潮頭,就要學會學習,把自己放到廣闊的實踐大課堂裏,在實踐中培養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作為,作出自己應有的成就。
從內務抓起:能力重在點滴養成
大凡當過兵的人,誰沒有關於“豆腐塊”的記憶?多少人退伍之後,仍然習慣於把被子疊得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有人說:“當兵首先從內務做起,被子疊不好肯定當不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