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雁李少和
文化時空
作者:魯曉敏
提起中雁蕩的曆史,不能不說李少和。北宋太平興國初年(976),道長李少和走遍了浙東的山水形勝,想為自己尋覓一處清幽的修行場所。
來到中雁蕩山,站在玉甑峰下,李道長看到了一幅玄妙的景象:在四周低伏的山巒襯托下,玉甑峰龐大的山峰拔地而起,峭拔絕兀,凸顯出磅礴的氣勢。清晨的陽光照射在玉甑峰上,一派紫氣東來的萬千氣象。此乃上佳的修行之地。少和停下了腳步,放下了行囊,伐草鋸木,在玉甑峰山腰處搭建草廬定居,開始了50年漫長的修行生涯。
秋色漸濃,我來到了中雁蕩山采風。在山門入口處看到一塊巍峨矗立的花崗岩牌坊,橫楹上書“第一山”三個遒勁大字,一時百思不得其解。被譽為“第一山”的名山很多,武當山、泰山、華山、黃山、廬山,它們早已名震寰宇。中雁蕩隻是北雁蕩山的一張飛翼,為何以“第一山”傲視天下雄山?這個謎團糾結於心。
玉甑峰是中雁蕩的圖騰。中雁蕩最早的山誌就叫《玉甑峰誌》,可見玉甑峰在中雁七大景區中的地位之重。遙望玉甑峰,這座山有著獨特的品格,以淵遠的道家文化支撐起中雁蕩山的文脈,以隱逸文化架構出潔淨的精神風骨。
中雁蕩山原名五色山、白石山,主峰玉甑峰為道教中的“白石洞天”。清人施元孚《白石山誌》載:“山在溫州樂清之茗嶼鄉,以其石色皆白,故名之。”白石山因處於南北雁蕩山之間,同屬括蒼山脈,所以改稱中雁蕩山。
中雁蕩山最早見諸文字源於南朝,永嘉太守謝靈運在中雁蕩下馬嶺村為民行田,並作有《白石岩下徑行田》詩,這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之一。此後,不少文人雅士接踵而來,一一為此山詠誌唱和,留下膾炙人口的筆墨遺產。但此山真正聲名遠播卻自李少和開始。這是一個道骨仙風般的神話人物,卻是真實地在史上存在。這座山的曆史就是從李少和的刻苦修行和高潔行為開始。
李少和(930~1021),潛居在中雁蕩山,一邊修行一邊鑽研醫術,采集百藥行醫救人。李少和,名士揚,字性柔,少和為其別號,溫州永嘉人。這個開寶年間的進士,曾經官至太學博士,但他不願受官場的拘泥束縛,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先歸田,後出家。
少和開山之後,以嫻熟的道術醫術名聲崛起,人稱“少和仙”。少和在宋初已然是聲名赫赫的道教人物,引起了宋太宗趙匡胤的重視。以非常手段入繼大統的宋太宗急於收籠天下人心,特別對佛道兩教大加籠絡,便征召少和入京。年已六旬的少和保持著童子的麵顏,身手矯健,太宗非常驚異,請求少和居住汴梁建隆觀,許給他高官厚禮,少和泰然推辭。少和明白太宗的心思,無非是看中他的名聲和長生之道,因此執意要求返回中雁蕩山。太宗大為驚歎人世間居然還有如此高潔之士,欣然賜書“第一山”,遣使護送少和還山。
至道二年(996),宋太宗召李少和進京,再次賜官,少和不從,還歸故山。
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真宗又召見少和,問以修身治國之要,少和對曰:“陛下道合羲皇,理躋堯舜,草野之臣,仰荷天覆,治國之要,非臣敢知。至若修身之要,臣粗知之:少思寡欲,保氣儲精,綿綿若存,用之不竭而已。”真宗非常讚賞少和的觀點,但“少思寡欲,保氣儲精”,處於物欲包圍的真宗怎麼可能做得到呢?而少和則以自己是一個山野草民不知國事為由,第三次拒絕出仕。
唐宋以來的隱居者和出家人有著一種奇特的心理,他們雖處江湖之遠,卻出乎尋常地關注政治,天下事俱在他們的耳目之中。說穿了他們並不是陶淵明那樣的真隱,隱居隻是一種姿態,他們隨時都在等候著朝廷的召喚,達到出仕的目的。真宗見高官厚祿無法撼動少和的意誌,大為驚歎,便賜予“白石院”匾額,高懸於玉甑峰的集真院。宣和五年,宋徽宗再賜“集真觀”匾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