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改革方案詳解
專題
作者:孫大熊
中國足球改革方案發出以後,一躍成為國內最熱門的話題,但無論是名嘴還是專業人士,都隻是蜻蜓點水般說出了自己的觀點,那這份洋洋灑灑近萬字的綱要,到底會對中國足球日後的發展帶來哪些影響呢?
現在就讓我們去除那些無關痛癢的文字,隻選重要的一一列出,再加以說明。
第一點:舉國體製與市場機製相結合
文章的開頭就已經告訴了大家這篇方案的最終目標,那就是利用中國最獨特的一種運作模式,把足球當做一門產業來發展,最終為國家帶來榮譽和利益。
這點,也是國內外眾多知名人物對於中國足球信心的來源,我們可以看到,國內比較成功的幾種運動,都是舉國體製的產物。
但這也是一種新的嚐試,和原本隻為“名次”不同,商業化、利益化是這份綱要最終所要達成的目標。
這已經不是嶄新的嚐試了,諸如孫洋、鄒世民這樣的金牌選手,如今都已經成功的轉型成了商業體育明星,所以這份文獻,可以看做是中央對這種模式第一次紙麵化的落實,在以後的日子裏,把體育變成一種產業,實在,並不隻是為了麵子而生。
第二點:調整改革中國足球協會/調整組建職業聯賽理事會
把大的目標定出來,接下去要做的,當然就是落實了,而首當其衝的,沒有懸念,就是足協這塊爛招牌。
我們先來理順一下文獻中的改革順序:
第一階段:分離足協,從此再和體育總局無關,用體製杜絕腐敗;
第二階段:調整人員,打造以專業人士為主的運營團隊,職業經理人化;
第三階段:組建職業聯賽理事會,職業的事,由職業說了算。
這些政策一旦落實到位,那中國就會出現類似於英超的運作模式:
足協的基本原則就是怎麼想著不賺錢:對於職業聯賽,主要負責風紀和形象,高於聯賽,卻又被聯賽掌控,那些假球、黑哨,以及前幾年類似申花股權的破事,都不再會因為足協的原因而發生。
聯賽委員會,卻隻需要考慮怎麼賺錢:怎麼最大的市場化,怎麼增加自己的收益,電視轉播、門票收入、讚助等等這些賺來的錢,都會合理的回歸到各家俱樂部手中。換句話說,這是我們自己的家,又是我們自己掌管,當然不能讓他破破爛爛的。
但這其中也會給部分“集團”帶來一些衝擊,文章中也提到了薪酬和身價的亂象,畢竟聯賽不是幾支球隊就能運作的,那些已經花了巨額資金投入的俱樂部,免不了會被放到一個相對公平的位置,各支俱樂部一定會找出一個平衡的點來做到自我利益最大化,看來一番唇槍舌戰,或許是免不了的。
所以方案中也提出了數條“建議”:比如俱樂部的“地區化”,“百年化”,“股權優化”,這樣即便沒有錢,即便沒有好成績,都會有一批死忠跟隨,那投入的大小,也就無關痛癢了;而一旦能夠回歸本位,能夠真的自我贏利,那也會吸引一批投資者,這種資本大小的差異,或許也能找到一些平衡。
第三點:改革推進校園足球發展/改進足球專業人才培養發展方式
或許很多球迷都會有這麼—個怨念,那就是中國這麼多人,怎麼就找不出11個踢球的?
沒錯,繁重的學業,短時間看不到希望的職場,都讓許多小時候熱愛踢球的“天才”錯過了魚躍龍門的契機。
所以,既然沒辦法一下子改變這種狀況,還不如一竿子打死,讓每個孩子都能夠接觸足球,讓整個社會都變成青訓的溫床,這才是這篇方案中最為強悍的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