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哲人說,由古至今,人類一部煌煌文明發展史,唯一的動力和能源即是——追求幸福。誠然,我們每個人終日都在為學習、戀愛、事業、名利、子女而苦苦奔波,隻因“幸福”二字的蠱惑。那麼,究竟何為幸福呢?

有一則小幽默說:

一位青年學者去請教他的導師:“幸福是什麼?”導師說:“幸福是一種感覺,就像甜甜的笑。”學者去問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乞丐說:“幸福是所有人都向我的碗裏放錢,麵值越大我越幸福。”學者去問一名慣犯,慣犯說:“幸福是得到自由。”然後低聲在學者耳邊說:“是下次犯罪時不會被抓到。”學者又去問另一位學者,對方說:“幸福是……”他停頓了一下,說:“是你的硏究報告署上我的大名。”

一笑之餘,我們似有所悟。關於幸福,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體驗;對幸福的詮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點,譬如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就定義不一。這取決於一個人的知識底蘊和他的思想境界。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遊心太玄”,是魏晉名士嵇康的幸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詩仙”李白的幸福;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是“詩聖”杜甫的幸福;

法國大思想家盧梭曾說:“人間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愛情又清白無瑕。”

一代偉人林肯認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樂聖”貝多芬呐喊:“我的藝術應當隻為貧苦的人造福。啊,多麼幸福的時刻啊!當我能接近這地步時,我該多麼幸福啊!”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告誡我們:“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表示,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強調,“醉心於某種癖好的人是幸福的”、“正像我們無權隻享受財富而不創造財富一樣,我們也無權隻享受幸福而不創造幸福。”

幸福不止這些。呻吟的病人說健康就是幸福,風燭殘年的老人說活著就是幸福,頑皮的孩子說得到一件心愛的玩具就是幸福,流浪街頭的盲人說有家就是幸福,苦讀的學子說金榜題名就是幸福,失戀的青年說被人愛著就是幸福……

在不少人眼裏,金錢、成功就等於幸福。事實果真如此嗎?一項權威調查表明,年薪在100萬以內的人群,錢越多越能感到幸福,而年薪在100萬以上的人群,就會越來越難感覺到什麼是幸福。《南方周末》曾就60位“人均擁有財富為22.02億元人民幣”的國內頂尖富豪的精神世界進行了一次調查,這些人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人吧,可結果竟有70%的富豪認為財富給自己帶來了“不安全感”,不是快樂,而是害怕和擔心。

其實,幸福很簡單。它是你的一種身體和心理的快樂感受,你身心的舒適、自由,你擺脫了欲望羈絆後的無憂無慮。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

幸福是知足,是豁達。幸福是短暫的滿足與快感。幸福是發自個人內心的感覺,在於我們的體會。幸福是享受自由,也給他人自由。幸福不分性別,不依賴於年齡,不取決於財富。幸福不是因為擁有的多,而是因為計較的少。幸福是……

每個人的幸福不同,但幸福並不是世間的稀缺品,它如同陽光普照大地,惠及萬物生靈。它又似一杯透明的水,雖淡然無味,口渴之人卻能品咂出其中的甘甜。許多時候,隻需換一種心情,換一個角度,本來索然無味的事也許會變得精彩無比。

生活中,盡管幸福如同隨處可見的陽光,但有些人卻習慣把目光投向陰影和黑暗,身在福中卻絲毫感覺不到幸福,導致了無數遺憾和悲劇的發生。

可見,幸福至關重要的,在於領悟,在於發現。

然而,我們太忙碌了,總是沒有時間靜下心來梳理自己的思緒,沒有時間反省自己的行為,甚至沒有時間倒掉鞋裏的那粒沙子。我們無所適從、力不從心甚至疲憊不堪,可是我們卻一直在無奈與陣痛中蹣跚前行。

懷著願每一位朋友都能盡早尋到幸福密碼的希冀,我們精心編寫了這本《早領悟,早幸福》。本書內容繽紛多彩,哲理精辟獨到,形式靈動輕鬆,易激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起到良好的引導、熏陶作用,對讀者眼界的拓展、精神境界的提升大有裨益。

本書積極向上,價值頗高,但絕非空洞、枯燥的說教。文章蘊涵豐富,情趣盎然,尤其適宜為煩惱、浮躁、迷惘、憂傷所困的朋友閱讀。

每天一句提醒,生活將常常峰回路轉,多了一份通達;

每天一點智慧,人生將處處得失自如,多了一份坦蕩;

每天一個領悟,心靈將時時拈花一笑,多了一份從容。

親愛的朋友,願此書為您開啟幸福之門,讓您自由徜徉於生命女神所饋贈的爛漫的陽光、馥鬱的花香和瑰麗的風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