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物理學你需要知道的一切
特別注明:本文素材主要摘錄自加來道雄的《Hypersapce》和丘成桐的《TheShapeofInnerSpace》。
我們的想法是:憑籍本文,回顧一下兩百年來的科學史,看看那些代表著人類最高心智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們前仆後繼探究宇宙本源的奇妙曆程,並向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這是一部壯麗的物理史詩,這是一串光耀後世的姓名。他們是:牛頓,高斯,黎曼,麥克斯韋爾,愛因斯坦,楊振寧,羅摩奴詹,霍金,維藤,,,
那麼,這些智慧的頭腦到底有多智慧?
我們普遍接受這樣一個結論,即我們現存的這個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英文叫做BigBang!
但是,原子物理學家絕不可以止步在如此初級的常識上。他會告訴你,創世的刹那,是如下的演化階段:
話說:一切,開始於10E^-43秒…
(10的負43次方秒,也稱為普朗克時間,人類已知的最小時間存在。普朗克時間=普朗克長度/光速。光速定義值:c=299792458m/s=299792.458km/s。請注意了,這是一個定義值,而不是一個測量值。
言歸正傳,創世的刹那:【創世時間表】
#10E-43秒,十維宇宙分裂成一個四維宇宙和一個六維宇宙。六維宇宙崩潰,縮成10E-32公尺。四維宇宙(我們今天所在的宇宙)則迅速爆炸,此時的溫度高達10E32(10的32次方)度;
#10E-35秒,大一統作用力崩解;
#10E-9秒,電弱對稱崩解,此時的溫度是10E15度;
#10E-3秒,誇克開始凝聚,中子與質子出現,此時的溫度是10E14度;
#3分鍾,質子與中子開始凝聚成穩定的原子核;
#30萬年,電子開始凝聚在原子核周圍,第一個原子出現;
#30億年,第一個似星體(quasar)出現;
#50億年,第一個星係出現;
#100~150億年,太陽係誕生,又經過數十億年,地球上出現了第一個生命。
這個時間表,是哪位大神寫的科幻小說吧?NO!這是目前已經成為眾多科學家普遍共識的創世時間表。
的確,表中所述的那個數量級上的時間、長度、溫度等等所有的數值,沒有任何一個是可以直接測量的,因為目前咱們人類的技術和工具水平,還遠遠不能企及到那個數量級。但是,人類的心智卻做到了。這個時間表裏麵的每一個數字的背後,都是一堆嚴密的公式和演算,都有一群知名或者不知名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他們是我們人類最智慧的大腦。
回到時間表的第一個事件,“十維宇宙分裂”,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了:超維度空間。讓我們一起看看,兩百年來,科學家們是如何探究世界的本源的。
讓我們先厘清一個重要概念:
【維度和多維宇宙】
一隻在直線上行走的毛毛蟲隻能前後移動,所以,我們把直線或曲線叫做:一維空間;
一隻阿米巴扁平蟲可以在球麵上前後左右移動,所以,我們把平麵或曲麵叫做:二維空間;
一隻鳥在我們的空間可以上下前後左右移動,所以,我們的空間叫做是:三維空間;
(加上時間一維,我們的世界是四維的,合稱時空。在這個時空中你要準確標定一個點,需要四個數字,比如:淮海路、馬當路交界,二樓,下午四點。)
依此類推,,,
如果,有人告訴你,多維空間(四維以上)的人,看著我們的保險櫃或房子時根本就是內外一目了然,就像我們看著二維平麵上的圓圈一樣,你會不會大惑不解、無法想象、或者毛骨悚然?
當然,對於’眼見為憑’來說,這其實涉入了一個哲學難題。如果眼見才是真實的,那麼高維度的對象就不是真實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不過是動物中的一種,阿米巴扁平蟲隻能感知二維的世界,我們如何證明我們所能感知的所謂’真實’,豈不是也受限於我們自己的認知條件?
必須承認的事實是:人類的大腦和眼睛,隻是為了應付三維空間和四維時空的各種情況演化出來的,因此它們不具備辨識和解析高維度空間物體的能力。
超弦理論認為:宇宙真正的時空,其實是一個十維的空間,其中四維是愛因斯坦的時空流形(也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空間),另外一個和它’垂直’的還有一個很小很小的六維流形。在這個十維空間中,有一種最小單位的弦縱橫其中。以類比的說法,十維空間是宇宙這座大琴的音箱,撥動這些弦造成不同的音高與音色,於是產生不同的基本粒子,進而發展出所有的物質與作用力。
(最新的M理論,有別於超弦理論,認為宇宙是從十一維開始演進的。)
【隻有四種自然力】
兩千年來,科學家已經發現我們宇宙的所有現象,都可以簡化成四個作用力:
1、電磁力(electromagneticforce):包括電力、磁力和光本身,合稱為電磁力。電荷(磁級)正負相同為排斥力,相反為吸引力。由光子傳遞,與電量成正比,距離成反比。長程力,在四種力中第2強。
2、強核力(strongnuclearforce):是誇克之間的吸引力,由膠子傳遞(束縛質子和中子於原子核中的是其附加效果由π介子傳遞)。在有效距離內,距離越大,力約大。短程力,在四種力中最強,也是恒星燃燒能量的自然力,**的爆炸正是運用強核力的原理。
3、弱核力(weaknuclearforce):弱核力左右了部分放射性物質的衰變形態,是造成β衰變一類的衰變的力。由希格斯粒子(W+、W-、Z0)傳遞,較弱,短程力,作用在誇克級的粒子。是四種力中第3強的。
4、重力(gravitationalforce,或稱引力):由引力子傳遞,與質量成正比,距離成反比。長程力,在四種力中最弱。
【為何要統一自然力】
一旦人類將所有的作用力整合成一個超作用力,這時會有什麼突破。關於這一點,物理學家PaulDavies寫到:
“我們能夠改變時空的結構,了解宇宙萬物的來龍去脈,讓物質變得井然有序。控製超作用力後,我們便能任意地組合與改變粒子,製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質形態。我們甚至能左右空間的維度數,製造出具有不可思議屬性的人工世界。我們將成為宇宙的主宰。”
回看一下人類掌握“力”的曆史:
人類誕生的曆史超過數千萬年,在99.99%時間裏,人類能夠掌握的能量隻是雙手和肌肉的力量,大概隻有八分之一馬力;
十萬年前,隨著手持工具的發明,人類的能量輸出倍增,達到一又四分之一馬力;
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和運動定律,讓力學被簡化成條理分明的方程組。現代機械原理催生出蒸汽機,人類掌握的能量達到數十到數百馬力;
麥克斯韋爾方程式,啟迪了愛迪生等發明家,人類進入電力時代,能量級數獲得飛躍,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人類打開了核能利用的時代,人類掌握的能量提升到足夠摧毀自己所居住的行星的程度。
曆史地看,每當人類控製一項自然力,都能大幅提升人類所能掌握的能量,讓整個社會改頭換麵。
(那麼,未來的人類需要多大的能量?10E20億電子伏特起步,超過了現在的一千億倍。否則,我們將無法使空間彎曲,解決航行到遙遠星際的難題;或者,在宇宙崩潰的瞬間,有足夠的能量打開六維宇宙,逃離滅亡的劫難。)
下麵,就讓我們按照時間順序,回顧一下人類整合四種自然力的曆程:
(本文雖然涉及諸多專有詞彙,但我們盡量直白描述。理解這些前輩的偉大思想其實不難,並不需要多少艱深的專業知識,隻要:一點常識+一點邏輯+一點耐心。)
第一個走進這段物理史詩的,是一位數學家:黎曼。
【黎曼,支撐愛因斯坦的巨人】
牛頓曾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按照牛頓的這種說法,黎曼毫無疑問正是支撐起愛因斯坦的那個巨人。
一八五四年六月十日,一套新的幾何學誕生了。黎曼在德國哥廷根大學發表了著名的演說,徹底撼動了兩千年來從未被動搖過的歐幾裏德幾何學。
黎曼是位數學奇才,高中時期隻用區區六天時間完全吸收了《數論》(TheoryofNumber),那是一部八百五十九頁的艱澀巨著。
黎曼挑戰希臘幾何學,認為縱然歐幾裏德的數**算極為精確,它的根基卻隻是常識與直覺的流沙,而不是紮實的邏輯推演結果。
比如,歐式幾何說三角形三個內角之和等於一百八十度,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數學史上卻從來沒有被嚴密證明過!而且,假如我們身處彎曲表麵的世界,這個公式就不成立了。
(行文至此,我們必須向歐幾裏德先生表達誠摯的敬意!每次想到他老人家兩千多年前寫就的《幾何原本》至今仍然是全世界的中學課本,我就不寒而栗!那些至今未被嚴密證明過的公理,一個生活於公元前300年的希臘人是如何發現的呐?如果這個世界有“神跡”,歐先生當之無愧是其中之一!)
說回到黎曼,他的研究領域甚至延伸到電學,他認為電力與磁力實際上是同一種作用力的不同表象。據此他發展出作用力新解,作出了牛頓兩百年以降的首次劃時代重大突破,徹底推翻了牛頓的超距作用原則,他認為:作用力源自於幾何學,作用力隻是由於幾何結構扭曲所造成的必然現象。
(牛頓以降,科學界認為作用力是一種兩個遙距物體的即時交互作用,一個物體可以即時影響間隔一段距離的其他物體的運動。)
我們總結一下黎曼的偉大之處:
1、他以多維空間理論簡化了所有自然作用力;認為電力與磁力和重力一樣,隻是高維空間彎曲產生的結果。
2、他提出了蟲洞(warmholes)的概念,黎曼切口是多重連結空間的一個最簡單範例。
3、他以“場”來描述重力,以“度量張量”(Riemannmetrictensor)描述空間裏每一個點的重力場。
(所謂“度量張量”,其實就是一組數字,類似坐標。)
黎曼英年早逝,並未找出電力與磁力的場方程式,也沒有計算出空間要褶皺到什麼程度才足以描述不同的作用力,這幾項重要發展留給了麥克斯韋爾和愛因斯坦。
【狹義相對論,光速恒定?E=mc2】
我們讚美陽光!它不僅孕育了的生命,同時也照亮了人類的思想。愛因斯坦,是那個禦光飛行、穿越時空的人。
愛因斯坦小時候,常以簡單問題自問自答:“如果你追上一束光線,它看起來是什麼樣子?你會不會看到一束靜止的光波,凍結在時間中?”這個問題,讓他在後五十年裏,帶領人類走進了時空神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