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尷尬的上任(1 / 2)

第八十七章 尷尬的上任

王顯鎮在汾城的最南端,素有汾城南大門之稱,其實是個比較窮苦的地方,除了鄉鎮所在地王顯村附近的幾個村莊地勢平坦之外,其它二十幾個村都在丘陵和山脈之間,一個個磨盤嶺,星羅棋布,便構成了王顯鎮的地理特點。

因為窮便有了窮山惡水出刁民之說,老百姓常年上訪告狀,在縣裏頗有名氣。於是,維穩就變成了王顯鎮曆屆黨委、政府工作的重頭戲,有因為維穩得力而升遷的,也有因為維穩不力而貶官的。

張桂樹到了王顯鎮後就提出了一個穩定壓倒一切的口號,同時也確實在維穩工作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信訪案件終於少了,張桂樹也得到了縣委領導的好評。加之張桂樹是個善謀事,肯幹事的幹部,又修路、栽樹,搞了幾項民心工程,陣腳就漸漸壓住了。

從汾城到王顯鎮四十多裏地,不算遠也不算近,因為路上並不好走,汽車在路上足足走了一個小時,到王顯鎮已經是日高三竿了。

星期一鄉鎮照例有個全體人員例會,今天因為知道組織部送陶如軒來上任,例會就一直推到現在還沒有開。機關裏亂哄哄的,也分不清誰是機關幹部,誰是來辦事的老百姓。

陶如軒從來沒在鄉鎮待過,對農村的事情也是一知半解,隻知道現在老百姓都富裕了,比以前的日子好過了,而且隨著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展開,待遇還有超過市民的苗頭。相反市民還是原來的老樣子,反倒要羨慕農民了。農民隻要好歹有幾畝薄田,要是遇到拆遷、征地還能賣不少錢,一個窮得叮當響的農民,運氣好了就是一夜暴富。不過這樣的好事,一般隻能發生在城中村或者城郊村,王顯鎮的農民是趕不上的,他們恐怕除了希望老天眷顧,多下點雨,增加一些收成外,就隻能以打工謀生了。

連曉明是有些幹部派頭的,起碼走路時昂首闊步的姿態,會讓人覺得像個幹部。所以,連曉明和馬紅俊、陶如軒三個人走進辦公樓大廳後,就吸引了大多數人的目光。無論是來鎮政府辦事的農民還是機關裏的幹部,都想知道眼前這些人到底是何種來路。

因為偏遠,平時很少有縣上的幹部下來,所以對於王顯鎮的鄉鎮幹部而言,縣裏的幹部對他們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每次有縣上的幹部到來,他們總是習慣性地想第一時間打聽到來自哪個部門。這些人或許會對他們的工作產生影響,或許會給他們帶來什麼福利,總之知道了總比不知道的好,最次也可作為一種談資。

上二樓左轉,張桂樹和關秦明的辦公室就並列在眼前了。陶如軒也跟顧平來過,卻跟現在有著天壤之別。顧平下來,張桂樹和關秦明會在大門口迎接,現在人都上二樓了,卻還不見章、關二人的影子。

連曉明也懂規矩,同時正科級幹部,章、關是不用出迎的,隻要在辦公室等著就可以了。所以上樓後,連曉明就直接往張桂樹的辦公室走去。

推門而進,張桂樹就馬上站了起來,伸手過來道:“連部長辛苦了。”又跟馬紅俊握握,到了陶如軒跟前卻不伸手了,轉身問連曉明道:“想必這位就是陶如軒吧?”

連曉明簡單介紹了一下,張桂樹才在陶如軒的肩膀上拍了拍道:“歡迎,歡迎,以後咱們就是一個戰壕裏的戰友了。”話雖熱情卻始終不同陶如軒握手。

陶如軒就覺得這個張桂樹的眼睛是恐怕長在天靈蓋上的。跟顧平下來時,也沒見他這個樣子,而且也不是不認識,現在卻要擺譜。那意思好像是說,你今後不過是我手底下的一個兵,我沒必要跟你握手。

說著話,關秦明也進來了,跟連曉明和馬紅俊熱情握手,最後跟陶如軒握的時候,卻暗暗捏了一下陶如軒的手。陶如軒感到意味深長,又在前天主動聯係過,馬上想起顧平說的話,就覺得親近些。

張桂樹好像早就成竹在胸,跟連曉明熱乎了一會,就看著陶如軒道:“我可聽說小陶以前在縣委是出了名的筆杆子,鎮上雖然也有幾個能寫的,卻沒一個像樣的,陶鎮長正好解了這個燃眉之急,以後這項重頭戲可就全靠你了。”

陶如軒嘴裏應著,心裏卻有些不高興,也知道張桂樹這是在給自己今後的工作定位,恐怕其中也有有意排擠的意思,就看了一眼一旁的關秦明,發現關秦明的臉色沉沉的,並沒有迎合張桂樹的意思,就知道關秦明未必會同意張桂樹的意見,這才略微放心了一些。

幾句話,連曉明已經看出有些不對了,也不想參與鄉鎮上的事情,就站起來道:“咱們還是先開會吧。我把人送到了,開完會,任務就全部完成了,也能回去交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