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監獄

閱讀訓練場

作者:餘秋雨

我很悵然,繼續沿著大街往前走。突然在一條狹窄的橫路口上看到一塊藍色指示牌,上麵分明寫著:學生監獄。

這塊牌子會讓不少外來旅行者大吃一驚,而我則心中一喜,因為以前讀到過一篇文章,知道那隻不過是一處遺跡,早已不關押學生。是遺跡而不加注明,我想是出於幽默。當然要去看看,因為這樣的遺跡即便在全世界也不容易找到第二個。

順著指示牌往前走,不久見到一幢老樓,門關著,按鈴即開。穿過底樓即見一個小天井,沿樓梯往上爬,到二樓樓梯口就已經是滿壁亂塗的字、畫,三樓便是“監獄”。四間“監房”,一個高蹲位的廁所。“監房”內有舊鐵床和舊桌椅,而四壁和天花板上則全是狂放頑皮的字、畫。

其實這個“監獄”隻用了兩年,1912年到1914年,是校方處罰調皮學生的場所。哪個學生酗酒了,打架了,或觸犯了其他規矩,就被關在這裏,隻供應水和麵包,白天還要老老實實去上課。

畢竟不是真的監獄,沒有禁止從別處買了食物進來,也沒有禁止別的同學探望,因此這裏很快成了學生樂園。好多學生還想方設法故意違反校規,爭取到這裏來“關押”。我請一位科隆大學社會學係的四年級學生把牆上胡亂塗寫的德文翻譯一下,他細細辨認了一會兒就笑著讀了出來:“嘿,我因頑皮而進了監獄!”“這裏的生活很棒,我非常喜歡,因此每次離開都感到心痛,真遺憾這次的關押期是兩天而不是十倍。”

可見這位學生是這裏的常客,早已把處罰當做了享受。這倒讓我們看到一個有趣的邏輯:世間很多強加的不良待遇,大半出於施加者自己的想象,不一定對得上承受者的價值係統。有時,承受者還正求之不得呢。牆上還赫然寫著被關押學生自己訂出來的監規:一、本監獄不得用棍子打人;二、本監獄不得有警察進入;三、若有狗和女人進入本監獄,要係鏈子。

這第三條監規汙辱了女性,很不應該。但也證明,這所“監獄”是很純粹的“男子監獄”,當時的女學生老實聽話,不會犯事。這條監規可能是一個一連被幾個女同學告發而收監的男生製訂的吧!

“學生監獄”關閉在1914年,大概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有關。如果真是這樣,它關閉得太有氣派了。我覺得這所“學生監獄”在以下幾個方麵很有意思:第一,當時的校方有意思,居然私設公堂,自辦監獄。這在世界上可能也是絕無僅有的事,所以引起很多遊人的好奇。校方對學生無奈到了什麼地步,可想而知,但現在看來,真正犯法的是校方。第二,當時的學生很有意思,居然已經調皮搗蛋到要迫使校方采取非法手段了。但他們調皮搗蛋的極致,不是反抗,不是上訴,而是把“監獄”變成了樂園。青春的力量實在無可壓抑,即便是地獄也能變成天堂。第三,這個地方按原樣保存至今的想法有意思,或者說把沒意思變成了有意思。海德堡大學輝煌幾百年卻並不反對把這幾間荒唐的陋房展示世人,大批各國遊客可能完全不知道這所大學的任何學術成就,隻知道有這麼一個“學生監獄”。對此,沒有一個教授聲淚俱下地提出抗議,像我們常見的那樣,批判此舉有損於大學聲譽。大學的魅力就在於大氣,而大氣的首要標誌是對曆史的幽默。第四,遠道而來的各國遊客有意思。他們來海德堡非得到這裏看看不可,看了那麼一個破舊、局促的小空間卻毫不抱怨,隻一味樂嗬嗬地擠在那裏流連半天。尤其那些上了年紀的女士,戴著老花眼鏡讀完牆上那些汙辱女性的字句一點兒也不生氣,居然笑得彎腰揉肚。按年齡算,她們連那些頑皮男孩子的女同學也挨不上,隻能是那些男孩子的孫女一輩。也許,她們正是因為在這裏看到了祖父們的早年真相,而深感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