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的動力與教育改革的關係研究
理論研究
作者:付奎亮 張一春
摘要論述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改革受阻的原因和教育信息化難以整合的症結,從教育技術學的觀點分析目前教育改革所麵臨的一係列問題,提出教學評價改革是教育信息化的動力,是教育改革的關鍵這一論斷。接著分析教學改革評價的發展趨向並給出教學評價改革的一些建議。另外對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改革的關係、考試與教學評價的關係做了精要論述。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3-0005-04
1 引言
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製高點,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並且與素質教育、教育信息化、創新人才培養、促進終身教育體係的建立等重大問題緊密相關[1]。為此,我國政府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對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設備的投入產出不能令人滿意,資源的潛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到了信息技術整合階段更是難以奏效。是國情問題?還是基礎設施建設及資源建設問題?甚至是教師問題?這引起很多人的思考。
與此同時,一方麵隨著我國考試規模的擴大、考試種類的增加、考試紀律的加強,另一方麵趨於各方麵利益,應試人員、培訓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圍著考試大做文章,考試作弊現象越來越嚴重,作弊規模越來越大,作弊性質越來越惡劣。考試評價製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甚至有人提出取消考試的想法。
教育技術實施的障礙到底在哪兒?教學評價改革的理論依據是什麼?課程整合與考試兩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本文從教育技術學的角度試著分析這些問題。
2 教育技術實施中的障礙
教育信息化現狀我國教育體製改革的突破口和製高點是教育信息化,但目前仍未占領這個製高點,仍未取得重大突破。以教育技術學的觀點,在已有的政策指導下,運用現有的技術作支撐,應該對我國的教育改革有實質性突破。然而人們發現,投入大量資金並憧憬的美好未來,卻開始麵臨一個難以逾越的困境: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和信息化正在走向越來越嚴重的分離,教育和信息化老死不相往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無法融合已經成為教育信息化麵臨的非常嚴峻的現狀[2]。這樣一來,許多專家學者都分析探討教育信息化前進中的症結、瓶頸、障礙。在這一探索過程中,也湧現出了一些成熟的理論觀點,如何克抗、李文光編著的《教育技術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版)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含義及整合的特征都做了精確描述。再如,丁興富認為整合要經曆4個階段:第一階段,基礎設施建設;第二階段,資源建設;第三階段,教師培訓;第四階段,整合階段[3]。
可是現狀是:沒有硬件,就籌集資金搞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累計投入達數千億元;發現缺乏資源,就加大力度進行資源建設,比如開發各種教學平台、管理係統、網絡課件、精品課程等;資源有了,教師仍不願意利用,他們隻把這些作為應付上級檢查、進行評定職稱的一個籌碼,過後仍然回到傳統的黑板加粉筆;隨後認為教師受傳統教育理念影響,或未能真正掌握先進技術手段,就加大師資培訓,甚至進行大規模的輪回培訓,但是培訓之後,一些教師仍然不能恰當地利用,隻是改變傳統教學手段為現代教學手段,由“人灌”變為“電灌”。這樣一來,不但沒有減輕教學負擔,反而加大了教學負擔。到此就認為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即怎樣使日常教學信息化,使信息技術能真正地與各科課堂教學整合在一起?
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改革受阻的原因教育信息化發展遲滯的現狀不能怪學校,不能怪教師,也不能怪學生。當分別責怪學校、教師、學生要改變辦學理念、改變教學模式、改變學習策略的時候,他們會很自然地反問:讓誰改?是我的錯嗎?為什麼要進行教育信息化?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能提高學生的成績嗎?在沒有回答這些問題之前,先看一下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關係。
教育信息化雖然是教育改革的製高點和突破口,但它不會自然而然地促進教學改革,它隻為教育改革做好充分準備,因為技術本身既可以促進教學革新,也可以被用於強化傳統教學。而教育改革,應當是分析社會人才需求趨勢,以教育理論等相關理論為指導,以能夠運用的技術手段為支撐,結合本國國情製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政策。在提倡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同時,不應該完全放棄考試,或廢除考試,應當結合我國的國情走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之路:綜合素質+考試成績[4]。之所以不能廢除考試,是因為對學生起始能力的評估、學習目標的完成情況,所設計的教學策略、開發的教學資源是否切實可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定,人才的選拔、甄別,單位人員的錄用等,都要有一定的標準來衡量。當然在現代教育理念的要求下,對考試的內容、考試的方式等都要加以改革,使其能與教育目標、教育內容、社會需求相一致。
其實,素質教育與考試之間並不存在矛盾。比如,培養學生的認知、情感、行為等方麵的能力,評價學生不僅限於認知領域,也包括情感、行為等方麵的能力,那麼二者就是相一致的。而這些新的評價內容的實施要結合信息化手段。這個定位確立了,中國的教育信息化才算有了突破,才獲得了持久的動力,學校、教師、學生才會願意自覺地接受信息化,這樣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達到互動的狀況。教育技術的實施是以政策為導向的,“就目前來講,我國的教育信息化就有三大政策,一是關於‘校校通’工程的政策。另兩個政策性文件,一是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還有一個是教育部師範司正在製定的教師教育技術標準”[4]。從這裏可以看出,已有的政策中,並沒有關於教學評價改革方麵的政策,而教學評價改革是整個教育改革的關鍵。
3 教學評價弊端的症結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效果進行的價值判斷,它直接作用於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麵,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育技術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教學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正起著日益顯著的作用[5]。
教學評價與考試的關係教學評價的實質是從結果和影響兩個方麵對教學活動給予價值上的確認,並引導教學活動朝預定的目標發展[5]。這裏所指的教學評價應該被認為教育評價的一個子集,但又不能把它局限於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評價的對象可以是學生、教師、教學過程(包括學習過程)、教學資源(包括已有的教學材料和新設計開發的教學材料)。根據教育技術的定義,教育技術領域所關心的教學評價對象僅包括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而對這些對象進行評價就要運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收集必要的教學活動信息,再進行整理加工、分析,以便做出價值判斷。收集這些資料時可以借助的方法很多,比如測驗、調查、觀察等,而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測驗。
考試又稱測驗、測量、測試,它的主要任務是提供盡量客觀的數量化資料,注重對分析對象的量的描述,即它隻對學習結果進行數量上的區分而不管其價值如何。考試是為教學評價提供數據的一種重要方法,評價是在考試的基礎上對學習結果做出價值上的判斷,可見二者是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不能將二者混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