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鱈魚標牌賣油魚”惹眾怒
馬伊琍發微博:“假鱈魚”致4歲女兒腹瀉早報調查:確有攤販用油魚充鱈魚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買的鱈魚真的是鱈魚嗎?
昨天,網上傳言稱“超市以油魚充鱈魚賣”,激起千層浪。該傳言後被藝人馬伊琍轉發,引發輿論關注,馬稱自己4歲的女兒曾因誤食假鱈魚,拉稀不止。
油魚冒充鱈魚的情況是否真的存在?記者昨走訪滬上多個海鮮市場,發現個別地方確實存在“以油充鱈”的現象,而海鮮市場價格的混亂,更是讓消費者如霧裏看花,難辨真假。
微博熱帖:
馬伊琍夫婦痛斥假鱈魚
昨天上午,某營銷類微博轉發了一條微博:“在家樂福給寶寶買的鱈魚,原來是油魚,在歐洲被列為有毒魚種,是禁止上市的,太特麼坑爹了!”
微博還提到,油魚蠟質比較高,脂肪含量高,脂溶點高,到體內不易被溶解,會導致不同程度的腹瀉,吃進什麼拉出什麼。
公開資料顯示,鱈魚的魚肉為雪白色,脂肪量低。鱈魚肝髒亦含大量維生素A及維生素D,經常被用作提煉魚肝油。
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小傑介紹,一般人們所說的油魚和鱈魚不同,油魚本身蠟含量高,不易消化,可能引起腹瀉。一般而言,油魚多用來烤著吃。“因為清蒸它的蠟油融化不了。”
“以油充鱈”很快引發輿論關注。演員馬伊琍看到微博後,聯想到自己女兒前不久腹瀉的經曆,主動參與討論。在提出一些問題之後,昨天中午12:34,馬伊琍再次發布微博,講述女兒“莫名其妙拉出一堆油”的經曆:“我終於明白一個月前女兒莫名奇妙拉出一堆油的原因,實驗室人員檢測到排泄物全是脂肪,所有人都無法理解,隻好推斷是女兒偷油喝,原來是吃了冒充鱈魚的油魚。”
馬伊琍表示:“作為母親我無比憤怒!”此後馬伊琍的丈夫,演員文章也發微博怒斥,甚至爆出粗口。至昨晚10時,有超過6.7萬人轉發了馬伊琍的微博。
記者調查:
銅川路有油魚當鱈魚賣
一名商販說,油魚售價低廉,最多每斤五六塊錢,而鱈魚的價格相對較高。有專家表示,油魚和鱈魚在外形上確有幾分相似,切片之後較難分辨,而兩者價格有差距,一些商人有可能“以油充鱈”欺騙顧客。
確有此事嗎?昨晚,家樂福方麵針對微博傳言發表聲明,表示超市內所售的“鱈魚”均為“水鱈魚”,並非“油魚”,同時承諾商品係統中僅允許銷售鱈魚,並保證在銷產品證照齊全。
早報記者的調查也證實了家樂福的說法。昨天,記者從家樂福、樂購等超市買來多種商品名稱為“鱈魚”的冷凍魚片,單價由17.16元/千克到79.6元/千克不等。經專家鑒定,這些超市中買來的鱈魚均是真鱈魚。
不過,早報記者在銅川路八百多號一攤位買到的“鱈魚”卻出現了問題。
這些“鱈魚”價格為35元,以切片形式出售。攤主自稱,這些鱈魚產自法國,口感好肉質好,很受歡迎,並承諾自己的鱈魚是真的。
但是,上海海洋大學教授戴小傑鑒定後表示,上述“鱈魚”實際上是通常意義上的油魚。“肉黃,魚鱗發黑,紋理不清晰。”
油魚劣跡:
曾在香港引發風波
“以油充鱈”其實早有前科,北京、沈陽、杭州等地媒體都有過類似報道。
2007年1月,香港媒體揭發當地的百佳超市以“藍鱈魚”、“鱈魚(油魚)”等名義出售油魚,遭多名消費者投訴,指食用後感到不適。雖然百佳超市方麵指稱“油魚”為“鱈魚”的一種,但香港有關政府部門指出,“油魚”與“鱈魚”是不同種類,要求超市正確標示。
此後,香港食物安全中心宣布,該中心共接獲約700宗有關此事的投訴和查詢。由於事件引起市場混亂,香港業界一度暫停出售油魚。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隨後推出《有關識別及標簽油魚/鱈魚的指引》,建議所有入口商都應將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名定為“蠟油魚”和“oilfish”,不可使用“鱈魚”等其他俗名,以供業界和消費者分辨。
目前,中國大陸並未禁止銷售油魚。戴小傑表示,除引起腹瀉外,暫未發現油魚影響健康的案例。不過油魚和鱈魚價格有差別,市民不管出於健康還是經濟考慮,購買時都應謹慎。
對於微博上“家樂福油魚冒充鱈魚”的傳言,昨日,家樂福上海向本報發來聲明稱,根據商家提供的出入境檢驗檢疫清單,商場所售的屬於“水鱈魚”(鱈魚的一種,價格較便宜,肉質水分較多)。同時,該公司表示,上海家樂福在售鱈魚品種有兩大類:銀鱈魚:包括智利產與加拿大產,智利產售價區間為150~170元/500g;加拿大銀鱈魚售價區間160~200元/500g。水鱈魚:售賣商品包括扁鱈切片、鱈魚扒,散裝扁鱈切片為9~12元/500g;鱈魚扒為40~50元/5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