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慶
最近有關互聯網帶來的商業模式變革的探討非常多,互聯網這場技術革命帶來的不僅僅是工具,還有很多重大的、顛覆性的、革命性的變革。但是,現在的創業者們麵臨一個問題,總認為電商都被百度、阿裏、騰訊這前三甲壟斷了,無論怎麼追趕,都隻能望其項背。
其實不是這樣的,電商要以特點來進行創新。創業者不能走曾經的老路,要對老路的軟肋進行改革,機會總是有的,隻要懂得把握。
第一,一定要有差異化、特色化,做自己的特色,不要紮堆。為什麼當當這麼多年來,始終堅持圖書音像領域?因為這是我們最擅長的。
很多人疑惑,當當的價格為什麼這麼低。以韓庚的珍藏版書為例,最初隻印了5萬冊,一小時內在當當上預訂完畢,然後再開機生產,3天印裝完畢,4天到達消費者手裏,零積壓,當然可以把利益讓給讀者。此外,傳統書店從總批發商到零售店的進貨方式,經過層層加價,最後加了11個點的折扣。當當沒有這11個點的折扣,大大縮減了中間鏈條。
再比如,通過“當當閱讀”這個數字讀書平台,我們知道消費者讀了哪一本書,讀到第幾章停下,後來又讀沒讀這章,每天數據多達3500萬條。如果很多人隻讀完第一章就沒有繼續往下讀,那麼作者就不用再繼續寫下去了。如果一本書隻有20%的閱讀篇幅,這本書也沒有必要印成紙書了。曾經張維迎給我說,想出一本《博弈論》。本來5萬字可以說清楚的事情,出版社編輯希望他能寫到29萬字,因為必須要印這麼厚,才能定價到38元以上。
第二,一定要與上遊雙贏。要讓上遊零積壓,而不是等他們積壓我們再賤買。現在,就連農產品的電商都能夠做到今年訂好明年的柑橘,我們怎麼不可以?
以前,很多作者寫的書出版社不給出,預估隻能賣2000冊。作者自己花錢出版,出版社還不賣,就丟在家裏堆積如山,自得其樂。之前,某出版集團給我打電話,說有一個人的書估計可以賣2000冊,還得賣8個月,新華書店還要退貨40%,很苦惱。
我說,我們試試看。
到了辦公室,我們看到這本書跟鄧穎超文集是相同的品類,通過大數據計算,我們發現,買鄧穎超文集的有18萬人,我們給他們全部發郵件。並在跟這本書相關的1萬個商品品類旁邊,都列上這本書。結果,1個半月賣了2.5萬冊,不僅幫助出版社實現經濟效益,也幫助作家實現了社會效益。
第三,一定要先強後大,不要相信拿資本可以砸出企業來。中國很少有人有劉強東的幸運,投資方願意會給他20億美元讓他賠掉,他太有運氣了。現在以BAT為代表的騰訊、百度、阿裏甚至包括京東,動不動就拿錢砸一個領域,這其實是非常抑製企業家創新精神的。
三年前,曾有人說垂直電商沒戲了,要被綜合電商幹死。我是一個鬥士,公司成立的第一個五年馬雲就曾跟我“鬥”過,因為當時圖書是最便於網上銷售的。第二個五年,跨國公司亞馬遜來了,同樣在圖書音像領域跟我競爭,最終沒有獲勝。好不容易上市了,京東老劉又來了。最後,我們不僅沒有變弱,而且在銷售額的增幅和市場份額上有所增加,甚至在毛利率上遙遙領先。我們的毛利率是26%,京東才12%,零售業毛利率差0.5%都是大事。因為我們不迷信資本,把事情做深做透,堅持做自己懂的事,這就是垂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