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能滋潤生命,是美滿人生的基礎。一生中有朋友相伴,有友情潤澤,生命將添光增色;相反,如果身旁沒有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則似一艘在海中飄浮的孤舟,孤立無助,生命黯然萎縮。
40歲的意大利洞穴專家毛裏奇·塔爾曾隻身待在一個地下溶洞達一年之久,以研究自己在長期孤獨生活的情況下生理和心理會產生哪些變化。結果待一年後他重見天日時,他的體重下降了21公斤,臉色蒼白而瘦削,人也顯得憔悴,免疫係統功能降到最低點;如果兩人同時向他提問,他的大腦就會亂;他變得情緒低落,不善與人交談。雖然他渴望與人相處,希望熱鬧,但他已喪失了交際能力。對此,塔爾深有感觸地說:“在洞穴裏度過了一年,才知道人隻有與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享受到作為一個人的全部快樂。過去,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常常傾向於獨處。現在,讓我在安靜與熱鬧之間選擇,那我寧可選擇熱鬧,而不要孤寂,我之所以在洞穴中堅持了一年,隻是為了搞科學試驗。我喪失了許多與人交往的能力,這需要在今後的生活中重新糾正。但是我不後悔,因為這場試驗使我明白了一個人生的奧秘:生活的美好在於與人相處!”
良好的友情,能讓人心情愉悅。能有助延長壽命。
為得出這一結論,西歐和美國的許多科學家對數以萬計的人們進行了調查:撇開年齡、健康狀況和性別不說,一個孤獨的人要比有社交朋友的人在來年死去的可能性大兩倍,而抽煙增加的死亡危險隻有0.5 倍。孤獨與吸煙、高血壓、膽固醇高、肥胖症、缺乏運動一樣,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為什麼有朋友的人壽命相對長,而孤獨的人壽命相對短呢?有一種說法是,和朋友之間的交往接觸能抑製下丘腦的活動,降低那種會造成呼吸加速,心跳加快和其他緊張生理現象的化學物質的分泌量,從而保障我們的健康。
我的朋友麗沙從前是個很快樂的人,可就在近兩年,我明顯感覺到了她的變化,消瘦、蒼老、眼神無助。她經苦惱地對我說:“就在孩子出生後,我度過了最糟糕的一段時間。真是可怕,那段時間我幾乎沒有朋友。當電話鈴響時,我沒法去接,即使接了,孩子可能又開始哭喊,我就隻能說下次給你打過去吧,但是我卻一次也沒再打回去過。我感覺到自己在離她們而去,我也感覺我的心情越來越不舒暢,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這個故事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由於孩子、加班等等原因,友誼正在被我們逐漸淡忘。在現代生活中,我們都很忙碌,忙得甚至沒有太多閑暇與精力和朋友做過多交流,要知道友情也需要時間和心血去培養。忙碌,當然就不可避免地把友誼拋諸腦後了。
實際這是非常不明智的想法,忽略友誼不僅會降低你的生命質量,而且會給你的健康帶來災難性的損害,一個人要保持身體健康,不僅需要鍛煉身體和正確的飲食,同時更需要加強對友誼的維護。
所以,我要鼓勵親愛的讀者們,無論你有多少借口,也一定要重新把友誼列入到你優先考慮的各項事情的首位。
缺少朋友,缺少交流的孤獨感對於身體和心靈都是一種負擔,正常情況下,尋求朋友的支持是處理緊張、壓力的最好戰略。留一點時間給朋友,我們的天地會更寬,情緒也會更好。
家住北京郊區的五十多歲的黃大媽,衣食無憂,本該好好享受天倫之樂,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位老大媽竟癡迷撿垃圾,撿回來的垃圾就堆放在家裏,滿屋子垃圾散發出來的臭味,不僅影響周圍鄰居,也愁壞了子女。子女多次做她的工作,但黃大媽卻還是一意孤行。
據鄰居介紹,這幾年來,黃大媽很少跟鄰居交往,和子女的關係也很冷淡,老伴去世得早,她一個人顯得很孤僻,每天就是不停地出去撿垃圾回來,別人怎樣勸說,她都不聽。
最後,居委會和她的家人聯合起來,把她撿回來的垃圾全部清除,並且不再讓她出門,怕她再撿回髒兮兮的垃圾。但沒過多久,黃大媽患上了老年癡呆症,每日坐在家裏傻傻的對著鏡子笑。
黃大媽為什麼會有撿垃圾的“特殊愛好”呢?不讓撿之後她怎麼又變成癡呆了?其原因是她的性格內向,不愛交朋友,缺乏正常的社會交際,在沒有人交流的情況下,她需要某個精神寄托來宣泄心中的情感。一旦這個精神寄托被拿掉後,她的精神也就容易出現問題。
“誰趕走了友誼,誰就像生活在沒有了太陽的世界上一樣。”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說得真好。現代社會研究也證實,朋友間的友誼對幸福生活非常重要。就像英國的社會心理學家麥克·阿蓋爾和其他科學家指出的那樣,有真正的朋友是提升生活滿意度、保障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
結交朋友、收獲友誼,體驗生活的美好、品嚐幸福的甘飴、擁有健康的身心——這一切,自然讓我們活得長!
品味幸福健康既不在藥瓶裏,也不在體育館。不妨看看你最親密的朋友——他們,也許是讓你更加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