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每粒糧食

第一眼

作者:胡國明

今夏,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湖北、陝西、遼寧、吉林等十幾個省區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旱情。雖說多數地方在抗災後又奪取了豐收,但是筆者仍呼籲民眾珍惜來之不易的每粒糧食。

眾所周知,中國用不到世界十分之一的耕地,生產了約全球四分之一的糧食,養活了全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目前糧食供給仍處於緊平衡狀態。糧食是特殊商品,是生活必需品。糧食關乎生存、發展、穩定大局,糧安天下安!糧食安全已成為國家重要戰略,其重要意義不必贅述。

然而,損失浪費糧食的現象卻很驚人。首先看看糧食在收割、脫粒、運輸、晾曬、烘幹、加工、貯藏、銷售等環節遭受的損失:蟲咬、鳥食、黴變、火燒、鼠害、發芽、遺撒等等,統計顯示,我國每年在這些環節損失糧食高達700億斤。再說說消費環節,我國超過健康生活所需而消費的糧食或食物隱形浪費嚴重。從學校食堂、各大小飯店、婚禮宴席到家庭廚房,隨處可見倒掉的白花花的米飯和麵食。據統計,全國每年消費環節浪費食物達百億斤!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唐詩傳誦已久,婦孺皆知其意,可為什麼還這樣浪費糧食,不珍惜農民的血汗?

究其原因,其一,沒有大局觀,認為糧食供給充足,浪費點沒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其實,當今世界上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吃不上飯、吃不飽飯。其二,浪費成本低,很少受到遣責和處罰。其三,習慣成自然,丟掉了勤儉節約的好傳統。成由勤儉敗由奢。節儉是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節儉是持家之道,節儉是安邦定國之寶,節儉能有效降低社會成本,節儉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個人素養和價值觀的體現。每一顆糧食都是光、水、土、肥的集成,資源意識、環保意識應該成為一個現代人必須秉持的觀念。

那麼如何做好糧食節流工作,習總書記強調,中國飯碗要裝中國糧食,要牢牢端在自己手裏。首先要重視糧食開源,一靠政策惠農穩糧,二靠科技貢獻率增加糧食單產,三靠基礎設施保障糧食總產,四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糧食產量。土地是保障糧食生產的首要條件,今年我國城市化用地達1500萬畝,節約用地,占補平衡,種好每寸耕地才能保障糧食生產。第二,要千方百計降低農戶存糧損失率,確保顆粒歸倉。第三,加強宣傳教育,增強節約意識、憂患意識,在全社會形成“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良好風尚。

中辦、國辦《關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若幹問題的通知》,要求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如果全國每人每天節約一兩成品糧,一年可節省350億公斤原糧,相當於一億畝農田的產量,可見節流的必要性。筆者認為應繼續建立和完善製度,將反對糧食浪費納入法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