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刊

社區

評刊的語言本應引經據典、高屋建瓴,但作為《數碼雜誌》的老朋友,既是參與過專題策劃的作者,也是多年的讀者,不能雲山霧罩,說些讓大家摸不著頭腦的話;更不能自說自話,成為一家之言。好在身邊有很多攝影的朋友都訂閱了雜誌,先聽聽他們的聲音比我這個“專家”要實在得多。

攝影師張峰:“視界”、“拍攝”都是我十分關注的內容,對於掌握攝影資訊以及攝影師的拍攝動態十分必要,8月刊的“品鑒”是一次全新的視覺體驗。

攝影師陳蘇漢:比較喜歡“拍攝·行攝”欄目。因為介紹了我沒有去過,也不了解的古老異域的風土人情及其美麗風光,同時還學習到了旅遊攝影類題材的表現手法和技巧。

攝影師楊武洲:“拍攝·名家”對我影響很大,這一期翟東風老師拍攝的猶太教徒的生活,把我們帶到一個未知的世界。遺憾的是黑白的,這可能是題材需要。拿到雜誌的時候正逢埃博拉病毒再次肆虐,“我在非洲”真讓人揪心。

青年攝影師小武:每個月都盼著《數碼攝影》“鋒攝影”,前衛、實驗、酷聞。

數碼後期培訓師馬春雷:最關注“後期”、“器材”欄目,參加培訓的學員也都有同樣的感受,尤其是一些作者私密的技巧更受歡迎,建議以後增加一些知名作者和作品的製作分解過程。

以上來自周圍攝影師的意見,誠懇、真實,具有較廣泛的代表性,另提幾點,供編輯參考。

本期的大稿件“旅途隨‘風’”的刊發背景正值巴以衝突加劇,刊發這樣一組相關題材的圖片,可見編輯的精細用心。個人認為在刊發這組圖片的時候如果能再全麵一點,配一組巴勒斯坦人民相關生活的內容,無論從題材平衡,還是圖片形式和內容的衝突性都將更為精彩,在政治上也比較平衡和妥當。

《數碼雜誌》作為攝影主流媒體,在紀實攝影的豐富性方麵應該多做引導。本期刊發的幾個紀實攝影題材,都是黑白的表現形式,在整體上有些過於單調。攝影術發明至今,沉澱下來的優秀紀實攝影大多是黑白的。其實,單色調隻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紀實攝影的真實性應包括色彩。單色調攝影圖片具有對攝影題材強烈的強調和暗示作用,這種作用一方麵使畫麵更加統一,視覺變得舒服,去除了雜亂和用光的不足,也加固了內容;但另一方麵也過多地融入了攝影者個人的情感,使內容變得不再真實。在數碼攝影的時代,攝影的工具、技術進步已經把真實還原生活變成可能,攝影家應該具有對色彩的理解和把握功力,非特殊性的題材應忠實還原生活中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