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先選好相機
卷首語
絕對是真事。上學的時候跟老師一起去甘南采風,一天清晨我們十幾號人一字排開,隔河拍攝對岸鄉村日出的景色。此時,陸陸續續聚集了好些攝影人,好角度顯然不夠了。我們去得早,自然站在第一排,後麵有人開始喊話:“同學,讓讓!”我們回頭,一位中年人,表情和藹,一直衝我們微笑,眼神不時瞟向他的哈蘇503。那時候,我們基本是清一色的單反,好吧,我們讓位,心裏清楚並不是因為他的客氣,而是那台哈蘇。
正在他得意時,後麵又有人喊了:“哈蘇,請讓一下!”回首瞬間,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台林哈夫4×5,“哈蘇”顯然有些尷尬,停頓了幾秒,不情願地往旁邊挪走了。就在林哈夫怡然地取景構圖時,瞥見了身後的一台8×10,那是我們老師馮建國的,他正在裝片夾。“4×5”很識趣,乖巧地閃到一邊。哎呀,當時我心中莫名湧起一股暖流,竟有些快意恩仇的江湖聯想。
可事情還沒完,就在大家搶著清晨的一縷微光凝神拍攝時,發現有個挎相機的攝影人出現在鏡頭中,步履悠閑地朝村子走去。這一下大家都不高興了,七嘴八舌地衝他擺手叫嚷,驚得寧靜的村莊響起了零亂的犬吠。“別喊了” ,“4×5”點燃一根煙,深沉地說:“他背的徠卡。”於是,所有人安靜下來,默默目送“徠卡”在那條小路上漸行漸遠。
看到這裏,結合這篇文字的標題,大家一定覺得我想拿徠卡說事,徠卡具有超越一切相機的影像精神,擁有徠卡相機的人,就應該走向事物的深處,“隔岸觀景”永遠不是徠卡的主張。好吧,也許是這樣,但我真正想說的其實是:那哥們是不是腦子裏有泡啊?天還沒亮呢跑人家村子裏瞎晃悠啥?掛著個徠卡不在街邊貓著大老遠跑藏區來幹毛線啊?哪哪都是“決定性瞬間”,非要來跟這幫拍風光的搶機位,你是不是“灑”?
好了,我發泄完了,這篇文字也該接近尾聲了。最後說個我曾經說過的故事,盧廣老師當初是準備拍風光的,他甚至已經訂購了一台8×10,後來他看到了一些照片,最終決定拍攝紀實,那組照片是解海龍的《希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