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本紀》
太祖高皇帝,樂安國博昌人也,姓孫,諱遊,字定方,蓋孫武之後也。
太祖幼失怙,養於伯父章。少聰慧,有大誌。年十二,行學東萊,師事北海鄭玄。光和末,黃巾起。州郡各舉義兵,太祖亦在其中。
光和七年四月,黃巾起義如火如荼的在幽、冀、青、徐、兗、豫、揚、荊等八州郡蔓延開來。霎時中原大地烽煙四起,千萬百姓流離失所,亂世的帷幕在“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呐喊下悄然拉開。這是最壞的時代,萬千百姓因戰亂死於非命。這是最好的時代,各路英豪騎著戰馬踏上了自己的征途。
山風習習,蟲聲啾啾,樹木隨風輕搖奏出輕輕的婆娑聲猶如情人低語。天空一輪彎月透過茂密的樹葉,把月光斑駁陸離的灑在道路上。這裏是博昌縣城去往巨澱湖的必經之地。不寬的道路被左右兩旁一高一低,一陡一緩的兩座山崗夾在當中愈發顯得狹窄。黑夜之中遠遠望去,好似兩隻巨大的怪獸匍匐在路的兩邊等著吞噬來往的行人。
右側較緩的山崗,孫遊正站在一塊巨石上眺望著下麵向博昌縣城方向的道路,焦急的等待著去縣城附近打探消息遲遲不見歸來的大兄孫克和族侄孫光。身後陰暗的小樹林中影影綽綽的藏著百十餘人,靜靜地坐在那裏。四堆架放在一邊的長矛在月光的照射下映出點點寒光。孫遊向後看了看這些人,個個年齡均在二十歲上下,身材壯實,肩寬臂長,左臂上都係著一條白色的麻布以便在黑夜中能夠區分敵我。雖然是在樹林中休息,卻一點聲音都沒有發出。不由得感到一絲得意,焦急的心也慢慢平靜下來,心道‘終於在黃巾軍到來之前,把這些漁家子弟訓練的有點模樣了。十年的準備,希望沒有白費。如若不然隻能讓伯父帶著族人先去遼東避禍了,等到官渡之戰曹袁分出勝負再回到青州。’
原來孫遊本來是現代社會嶗山武館的一個槍術老師主教嶽家槍法,一天清晨在嶗山山頂練槍的時候一不小心踩在某個遊客扔的香蕉皮上從山頂掉了下去,再次醒來的時候已經成了東漢熹平年間的八歲少年孫遊。等弄清楚自己已經穿越到了東漢末年後,身為在現代社會隻能靠當老師教別人一些花架子槍法為生的嶽家槍嫡係傳人。孫遊在對不能回到現代感到失落的同時,也為自己的武藝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感到些許興奮。孫遊也慢慢融入了東漢的生活當中,發現自己運氣不算太壞,雖然少年孫遊自幼失怙,但作為一族族長的伯父孫章待之尤勝親子,衣食住行件件都比堂兄孫克和堂弟阿瑞還要好些。
眨眼十年過去,無論是習武練槍,還是遊學東萊拜師於鄭玄門下,伯父孫章一並全力支持孫遊。這次黃巾倡亂,青州刺史龔景發下榜文招募義兵。身為裏長兼族長的伯父更是召集族人、散盡家資幫助孫遊募集鄉勇、打造兵器盔甲、籌集糧草。更不惜花重金購得戰馬兩匹,三石牛角弓一張。兩月間共挑選編連鄉勇百餘人合為一屯。孫遊自任屯長,堂兄孫克為右隊率,族侄孫光為左隊率,堂弟孫瑞為親兵什長。
前幾日黃巾軍渠帥張方統帥兩萬餘賊軍兵圍博昌縣城,並派小部隊四處攻掠周圍村寨,一來收集糧草以供軍資,二來裹挾百姓以為己用,一時間搞得整個博昌縣風聲鶴唳。昨天孫遊探得消息有一部黃巾賊從博昌縣城殺向巨澱湖而來,於是星夜帶領鄉勇趕到這博昌縣城和巨澱湖之間的唯一險地伏擊賊軍。
遠處急促的馬蹄聲打破了寧靜的夜色。偶爾有幾隻熟睡的鳥兒被疾馳的馬匹驚醒,撲棱棱的飛出樹林嘰嘰喳喳的叫著。孫遊聽到動靜心中一喜,料想是孫克二人回來了。山下接應的孫瑞看清楚了來人,急忙氣喘籲籲的跑到孫遊跟前,“二兄,大兄和阿光回來了。”
說話間,兩匹快馬已經衝出山路跑上了山崗。後麵馬匹上的人一邊騎馬前行一邊在馬上大聲呼喊“遊叔,我們打探消息回來了,黃巾賊確實是衝著咱們巨澱湖來的。”話到馬到,兩人來到孫遊身前翻身下馬。孫瑞趕忙接過韁繩給二人遞了水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