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定假日的豐滿與骨感(1 / 1)

法定假日的豐滿與骨感

隨筆

作者:宋金波

核心提示:所謂正確的法定假期確定機製,就是要能區分假期的國民權利與福利屬性,對假期需求提出更多元化的解決路徑。

一種周期性的“輿論熱病”正在中國流行,發病周期在若幹長假前後,病症表現為眾專家忽然與最廣大的草根網友形成強烈共鳴,迅速建立統一陣線。他們的共同訴求是請國家給我們多放假,比如“恢複五一黃金周”。

專家是嚴肅的,網友情感是真實的。但局麵仍然讓人困惑:難道這僅僅是因為,中國骨感的法定假日體量,完全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豐滿的假日需求嗎?

一國法定假日多少合適,無法通過“科學的計算”得出。很多時候,人們可以說,當假日數低於或超過了某個數字,就可能造成風險,比如法國曾嚐試“每周休三”的方案,最後被廢止。也就是說,一國法定假日的數量,隻有“合適”的,而沒有“正確”的。

從世界各國情況來看,似乎也很難得出法定假期多寡與經濟發展水平高下之間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比如瑞典、法國,就算在經濟危機期間,也是跳舞、休假、騎馬一個不落下。再加上各國經濟體質差異甚大,難有一致結論。從國民權利角度看,更是千差萬別,有各自的平均基準。

順便說一句,在援引國外法定假日案例時,輿論注意力通常都放在美、歐、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卻很少注意那些失敗到慘不忍睹的案例,這似乎已經不能用“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來解釋。

既然假期數量沒有“科學”的,隻有“合適”的,一國法定假日數量確定的路徑,就應該更多地體現為利益相關方多方博弈,而不是通過閉門造車的頂層設計來實現。

但是,既然所有人都同意增加法定假日,那還博弈什麼呢?

這正是問題所在。首先,眾口一詞之外,其實還是有很多聲音陷入了沉默的螺旋。比如說,自由職業者並不歡迎帶薪假期的增加,這實際上使他們自己的所得相對降低。

再比如,一些較底層的打工者,特別是計件績效的,其實也不喜歡增加假期,更不喜歡減少加班。不是他們愚昧無知,這是他們計算了自己的成本和所得後,做出的正確選擇。

再如小企業主。雖然宏觀上看,經濟與假期數量並不具有明顯的因果關係,但在中國經濟的微觀層麵,在現有經營環境下,企業主必會受損,並把損失通過種種形式轉嫁給職工,這部分人的利益訴求被忽視了。

在很多人眼裏,法定假日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福利公地”,先拿到手再說,不要白不要,哪管假期歸來的各種窘迫。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博弈機製安排仍然薄弱,導致假期數量的確定,難以找到真正的平衡點。美國法定假日就隻管政府雇員,企業員工的假日標準,由工會和企業主來談。中國缺少這種博弈安排,軟弱無力的職工,必然傾向於將這塊自己難以得到的權利視為“公地”。

中國民間社會的自組織功能尚不發達,並且受限於種種因素,常使民意的表達與彙總出現變形。在公民社會發育不足的前提下,這種申訴一定最終喊向政府。

怎樣才算是正確的法定假期確定機製?簡單地說,要能區分假期的國民權利與福利屬性,對假期需求提出更多元化的解決路徑,國家法定假期保證基本權利,同時放權給各省區市,製定符合區域發展水平的補充假期方案,其餘交給市場解決。否則,法定假期的“輿論熱病”,定將反複發作。(支點雜誌2015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