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需要理性繁榮
開卷有益
作者:本刊評論員
當中國經濟的季度增長率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時,中國股市創下7年來新高,滬指今年漲幅已超30%,並在過去12個月裏實現翻倍。
對中國新一輪牛市的動力分析,可謂眾說紛紜,諸如“改革牛”、“政策牛”、“杠杆牛”、“蕭條牛”、“預期牛”、“投資牛”等等。各種聲音從不同的側麵解讀,各有各的道理。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世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愛。這波牛市與2006-2007年相比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應是各種積蓄已久的力量在彙聚之後的迸發,各種力量之間也存在著緊密聯係。
從改革層麵看,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改革釋放了能量,它有利於牛市的形成,同時,大刀闊斧的改革在經濟低穀期進行,讓人對未來產生良好預期。股市上看得很清楚,一帶一路、互聯網+、國企改革、自貿區等題材股都有大幅上漲。
從資金層麵看,穩健又不失靈活的貨幣政策、規模龐大且尋求收益的居民儲蓄、融資融券的杠杆作用,使股市持續上演著“讓子彈飛”。
從信心層麵看,不論是高層頻頻發出提振股市的積極信號,還是賺錢效應顯現後的拉動,都給股民和機構投資者帶來了更多的勇氣。
總而言之,這一輪行情既在管理部門的嗬護下,又遵循了市場邏輯,它牛氣衝天,但可能還說不上是“瘋牛”。
現在,投資者普遍關心,“經濟下行、股市飄紅”的局麵能維持多久,或者說,這一輪牛市大概會持續多少年?
其實,經濟低迷與股市火爆的反差不足為怪。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牛市與宏觀經濟基本麵並不一定呈正相關關係,不能簡單地以“股市晴雨表論”來判斷後市。
比如,從1964年到1981年,美國GDP增長了三倍多,但這兩個年份的道瓊斯指數都是874點。而在華爾街曆史上最長的繁榮期——1982-2000年,道瓊斯指數漲了十倍,美國GDP增長連三倍都不到。
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還在繼續加大,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巨大潛力、韌性和回旋餘地”。
中國股市的走牛或許不會曇花一現,但它需要走慢走穩,需要理性繁榮。
首先,全麵深化改革穩步推進,實體經濟逐步企穩上揚,與資本市場形成良好的互動。資本市場要為社會資本投資中小微企業提供一整套市場化機製。
其次,中國股市自身要真正體現市場化、法治化精神,符合國際慣例。這有一係列工作要做,比如IPO注冊製,從嚴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引導上市公司完善信息批露和分紅機製,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化,等等。
再次,投資者教育。中國股民要走向成熟,擯棄一夜暴富的幻想和博傻行為,學習基本投資知識和保持良好心態。因為伴隨急速上漲的,不隻是紙上財富的增加,還有股市風險的累積。(支點雜誌2015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