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走進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1 / 2)

走進勃拉姆斯的鋼琴音樂

大師·名曲

作者:蘇樂

勃拉姆斯是與巴赫、貝多芬齊名的偉大作曲家。他被認為是“保守主義者”的“德奧古典音樂大師中的最後一人”,而後又頗有爭議地被稱為“改革者”的浪漫派時期的作曲家。無論世人如何評說,他的作品總是會給聽眾帶來與眾不同的聽覺感受和審美體驗。作為一位鋼琴演奏家,勃拉姆斯的鋼琴作品也是鋼琴文獻世界中的一道別樣的風景線,這種別樣體現在他的一些獨到的創作手法上,演奏者如果能夠關注理解這些特征,將會更好地表現勃拉姆斯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獨特的節奏

勃拉姆斯可以說是十九世紀作曲家中有著強烈的曆史意識的一位,在研習前輩作品時,勃拉姆斯“經常把有趣的節奏和節拍進行劃出來”,“還喜歡用各種節拍來對沒有小節線的早期作品進行實驗性的配置。”(周煒娟,改革者勃拉姆斯[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143)

因此,勃拉姆斯的作品在節奏的運用上,有其獨到的一麵。作為浪漫派時期的作曲家,他並沒有像其它同時期作曲家一樣,運用多種具有裝飾性、過渡性的多連音節奏來體現一種自由、絢麗的美感,而是較頻繁的使用了三連音節奏。雖然三連音節奏本身並不特殊,是作曲家們常用的手法,但在勃拉姆斯的樂譜中,三連音被賦予了多重色彩、多元的表現力。它常常以貝多芬“命運”式的動機出現在各個音區,似管樂及定音鼓的效果,營造了一種具有內在動力的、嚴謹的交響氛圍。即便是在聲音較弱的段落,仍具攝人心魄之力。勃拉姆斯還常把三連音作為一種動力元素,運用到樂句的發展中。因此,在漸強處和高潮處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

另一個勃拉姆斯頗費心機來運用三連音的方式,就是三對二節奏。這也正體現出他寫作的一大特點:就是交錯節奏的運用。一個較典型的例子是在一首不到150小節的敘事曲(op.10 no.4)中,大膽的勃拉姆斯竟然連續運用了幾乎30小節的三對二的交錯節奏。如:

勃拉姆斯在樂段開始處標明了速度——Piu lento(更慢),並提示說明不要過於強調隱伏在右手三連音中的旋律。因而,這段長篇幅的弱奏的“三對二”營造出一種朦朧、微漾的音效,刻畫了一種十分內在的情緒。如果演奏者能夠較好的控製力度和速度,同時能注意左右手音量與節奏的均衡,並且傾聽和聲的進行。那麼演奏者和聽眾都將沉浸在這種“三對二”所帶來的美妙感受中。

這類交錯節奏是勃拉姆斯作品中較突出的特點之一,它們經勃拉姆斯巧妙的安排後,顯得自然流暢,並且時常煥發出奇光異彩。在《帕格尼尼主題變奏曲》第7變奏中,勃拉姆斯似乎有些調皮地將“三對二”節奏演化為“四對九”的交錯節奏,進而又變化為“八對九”。如:

交錯節奏的巧妙運用使得這一段落聽起來旋律輕巧流暢,節奏錯落有致。實屬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別致段落。可是演奏者想要完美地表現它卻並非易事。彈好此段的前提是演奏者一定要有準確、紮實的“三對二”的技巧。有了這一基礎後,將右手的“二”擴展為“四”,也就是變為“四對三”節奏來練習(左手隻彈中聲部的三個八分音符)。當彈奏者能夠準確的把握“四對三”節奏時,再將左手的每一個八分音符擴展為三個十六分音符(如譜例中所示),形成“四對九”節奏。在第五小節處,同樣的方法將右手每一個四分音符再擴展成兩個十六分音符,就形成了“八對九”節奏。筆者認為,練習時應多注意兩隻手各自的橫向旋律線條,而不應拘泥於左右手的節奏對位中。保持兩隻手能夠獨立而準確的掌握節奏也是能夠較好的完成這一變奏後半部分兩隻手節奏互換的基礎。彈奏這一變奏不僅能提高彈奏者對交錯節奏的掌握能力,也能有效地訓練彈奏者左右手的均衡協調能力。因而,把這一變奏當做一條訓練節奏的練習曲,也是一種不錯的主意。但不可丟掉勃拉姆斯構築在節奏之上的音樂性。

還有一種被稱為hemiola的節奏經常出現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可以說是勃拉姆斯非常鍾愛的節奏形式。這是一種在兩拍的時間內實現三拍或者在三拍的時間中實現兩拍的交叉節奏。如:

譜例中的第三小節,就是在兩拍的時間內,要求表現出三拍的韻律,形成一種波動感,令樂句更加生動。在這一譜例中,由於聲部的劃分,令彈奏者較容易發現這種節奏的存在以及它所帶來的變化。而在某些樂曲中,這種節奏的轉變是不易被察覺的。如:

根據筆者所做的標記,可以發現:在譜例的開始處,就是一個在兩拍的時間內表現出三拍韻律的hemiola節奏。由於原譜中沒有任何特殊記號,一些粗心的彈奏者可能就會忽略它的存在。因此,在彈奏作品以前需要仔細讀譜,才能發現勃拉姆斯的這些“別有用心”之處。隻有留意到這種節奏的存在,才能較好地體現出這種韻律轉換的動力感,才能更好的表現樂句,表現作曲家的意圖。

二、多重的音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