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知識經濟的由來、內涵與特性(一)(1 / 3)

新年伊始,我們向新世紀又邁進了一步。像300年前,我們曾經錯過的由新興工業技術來改變農業經濟的機遇一樣,我們又麵臨高技術產業化形成知識經濟的時代變革。在下個世紀,人類社會將出現一種新型的經濟。一係列的事實證明這種新型經濟的曙光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這是不可否認,難以回避的事實,已經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對於在多極格局下激烈競爭的世界各國,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這種新型經濟稱為知識(智力)經濟比較確切。這個新事物已不僅僅是各級領導,科技人員和企業家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而且已經成為廣大群眾關注的焦點,克隆羊和“火星探路者”已成為千家萬戶議論的熱門話題,他們迫切需要得到更深層次的係統知識。目前“高科技”、“高技術”、“高新技術”、“高技術產業化”、“知識經濟”、“新經濟”、“智力經濟”等一係列新名詞接踵而至,了解這些概念的曆史由來、確切定義、目前內涵和未來外延對“加快實現高技術產業化”的法製建設、組織落實、人才選拔和科學運作是必要條件。

回憶一下300年前的曆史,或許對我們更為深刻地認識這些新名詞和這個新時代大有幫助。300年前,17世紀末,中國的康熙皇帝和俄國的彼得大帝都善於吸收新鮮知識,康熙還向洋傳教士學證幾何題;兩個皇帝都銳意改革、康熙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改革稅製,力度不可謂不大,也開創了“康乾盛世”,取得了不小成績。然而兩人之間根本的不同在於對剛剛萌芽的工業化認識不同,康熙對發展新產業,興辦工廠毫無興趣,而彼得跟上時代步伐,興辦工廠。一個半世紀以前中國喪權辱國的深層次原因,就是在海上新航路把世界聯為一體以後,新興的西方工業化經濟衝垮了中國的小農經濟。

一、“知識(智力)經濟”的由來

自70年代以來,科技進步日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開始成為現實,今天世界的競爭已成為以經濟為基礎,以科技特別是高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事實上,1997年信息高科技產業已超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0%,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服務出口總值已接近商品出口總值的40%,經合組織主要成員國國內生產總值的近50來自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

自70年代初以來,對未來經濟出現了多種說法,先是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在《兩個時代之間一一美國在電子技術時代的任務》之中提出我們麵臨一個“電子技術時代”。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又把它稱為“後工業社會”。記者出身的美國社會學家托夫勒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中大力宣傳了“後工業經濟”,並把它描寫成“超工業社會”,提出出現了一種不同於工業經濟的經濟。美國經濟學家和未來學家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趨勢》中提出的“信息經濟”,以新型經濟的主要支柱產業命名這種經濟。英國福萊斯特1986年在《高技術社會》中提出的“高技術經濟”,準確地以新型經濟的產業支柱群體命名這種經濟。1990年聯合國研究機構提出了“知識經濟”的說法,明確了這種新型經濟的性質。1992年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社會科學》雜誌、英、法、西班牙文撰文提出由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支配的經濟“智力經濟”的概念,其後又在多種中文刊物上做了說明。1996年經合組織明確定義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辦,第一次提出了這種新型經濟的指標體係和測度。1996年12月30日的美國《商業周刊》發表一組文章提出“新經濟”,指出一種新型經濟已經形成。1997年2月美國總統克林頓又采用了聯合國研究機構以前提出的知識經濟的說法。著名的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1998年版已定名為《發展的知識》。

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名詞實際上是在逐步建立一個曰漸清晰的概念,即“人類正在步入一個以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知識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最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簡而言之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時代。從這個概念的形成也可以看出,先是政治家的敏感,後是學者的探索,再是記者的宣傳,後是科學家的研究,直至國家領導人和國際組織的正式采用,經過了30多年的時間,可以認為:這是一個科學概念。從經濟發展史看來,以產業結構劃分,可以分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高技術經濟。以資源配置來劃分,可以分為勞力經濟、(自然)資源經濟和智力經濟,也得到眾多專家的認同。叫“知識經濟”,似乎在分類學上有些問題,但講的都是一個意思。所謂“知識經濟”,是指區別於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經濟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二、知識與經濟的關係史

可以說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人能創新,而人類創新的原動力就是知識,因此,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知識,有史以來的人類經濟也從來離不開知識。人類積累、歸納知識,形成了體係,就是科學。科學研究有兩個產物:識和技術,也就是所謂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科學技術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已為人們熟知,而科學知識和經濟發展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知識經濟”,目前人們還了解不多,有必要追溯一下知識與經濟關係的曆史。

(一)科學研究分類的曆史追溯

古代的科學研究很簡單,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是不分離的,“物理學之父”、古希臘的阿基米德既研究物理學又根據物理原理製作工具。15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萬能天才”、意大利的達芬奇不僅是物理學家,又是工程技術專家,同時還是畫家。他既撰寫深奧的物理論文,又進行精密的機械設計。

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分離,大體始於17世紀,以牛頓為代表的物理學家開始了學院式的研究,很少再考慮他們研究成果的工程應用。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一是現代自然科學體係的建立,學科分離,研究逐步深化,一個人沒有精力兼顧理論研究和工程設計;同時,隨著理論的逐步深入發展,工程技術的應用也更為困難。另一方麵是歐洲科學界學院式的研究作風逐漸形成,造成了理論和實踐的脫節。這種現象持續了大約2個世紀,至20世紀初,科學理論研究成果的工程應用的步伐才大大加快。這個變化過程可以若幹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

從科學發現到技術發明,在20世紀初以前大約需要30年,到20世紀初至20世紀中葉大致為10年,至20世紀下半葉縮短至5年左右。其結果使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進入了良性循環。因為,科學家在科學發現方麵做出成果一般在40歲左右,30年以後已是70歲的老人,很難再在技術發明上有所作為;如果周期縮短到5至10年,可以使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在同一個人手中完成,促使技術發明早日成熟。

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表明,基礎研究的科學發現、應用研究的原理探討和開發研究的技術發明,三者之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轉換周期日趨縮短,以至融成一體。

(二)三種研究界限模糊的理論思考

在20世紀初以前,當基礎研究的成果一一科學發現經過應用研究轉化為開發研究的成果一一技術發明,需要30年左右時間的時候:

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這種三段發展的模式劃分得十分清楚。一般來說,它們都不由同一個人或同一組人來完成。

而到了20世紀下半葉,尤其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來,從基礎研究的成果到技術開發的產品的轉化隻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原來畏難於或不屑於搞技術開發的科學家,親眼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別人轉化為產品,並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就產生了“下海”的欲望為什麼不自己把發現和發明一氣幹到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