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做父母的,沒有不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能幹一番事業。有的甚至期望孩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這些愛和期望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極大的影響。
但是,在愛的記憶中,有的愛讓孩子幸福,使孩子成長;有的愛卻造成了相反的效果。有的家長把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為孩子規定好人生的道路和將來職業的選擇;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規定孩子必須考進重點學校;有的家庭為了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學習包辦了孩子的一切生活,不讓孩子做一點家務勞動;有的家長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成績,整天把孩子關在屋裏,剝奪了孩子的生活自由……所有這些,無數事實證明,都不是對孩子正確的關愛,都不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生命屬於孩子自己,命運應該握在他們自己手上,一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對子女“承包一切”,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結果隻能是害了下一代。
在美國,有個母親對女兒說:“我希望你將來讀大學時能讀大眾傳播係,以後能成為一個出色的新聞播音員。”
在中國家庭裏,母親這樣對女兒說話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希望與寄托。可是這個女兒聽了母親的話,卻把頭一轉,很嚴肅地對母親說:“媽媽,你怎麼可以要我將來做什麼呢?我將來要做什麼是由我自己做決定的。”
在美國孩子看來,生命屬於自己,選擇也屬於自己,父母不可以把他們的主觀意識強加於自己。
我們有些父母似乎總是牽兒女的手,孩子長大了實在牽不住,不得不鬆手了,於是就用心牽掛著,無論他們身在何處。父母大半生都在為孩子忙乎著:從孩子出生到撫養長大,到上學,就業,結婚成家,生兒育女,幾乎全過程都恨不得全部承包。這種“承包一切”的愛,充分表達了父母們的慈心善意,但並沒有給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帶來有益的能量和養料。
比如:有這樣的家長,自己在當年的“上山下鄉”風潮中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於是便將人生價值的籌碼不可更改地壓在了自己子女身上,“你要為我爭氣啊,孩子!”“你沒考上大學真丟我的臉!”
相當多的中國父母都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產,像口袋裏的東西一樣,可以任由自己的意識來支配。在這種思想支配下一些父母的關愛被扭曲了,一些不該發生的事發生了:
有一位當工人的父親僅僅因為別人說了一句不經意的話,便傾囊負債為獨生女購置了一架鋼琴。不料這女孩視學琴為苦役,而父親則強行規定她每天必須練4個小時,練不夠時間不許吃飯,睡覺,並效法古人“頭懸梁,錐刺股”,當女兒疲倦得抬不起頭時,就用繩子將頭發捆吊起來。終於有一天,女兒操起剪刀,鉸斷了自己的手筋。搶救的大夫十分震驚:“你將手筋鉸斷,不怕疼?”女孩說:“鉸斷手筋隻疼一時,不斷手筋,我的痛苦卻是一輩子也解除不了的。”
父親與女兒原本是兩個獨立的人。在興趣愛好上,家長應尊重子女的選擇,絕不能強求。
“你要是考不進市重點,我就抹脖子!”——這又是一位母親大人對女兒的恐嚇。“你必須在全班考第一,為爹媽爭光”。終於有一天,女兒離家出走了。
顯然,這種關愛,其實不是真正在關愛孩子,而是為父母自己。
為了替父母爭光,孩子在寒暑假放棄休息,為考上重點學校參加各種補習班;
為了替父母爭光,聽覺欠佳,辨音能力低,也得勉強在家庭教師麵前學琴;
為了替父母爭光,色弱的孩子在艱難地學習作畫。
孩子考學校填報誌願必須是父母喜愛的專業,如果專業與父母心意不一,家長與子女關係頃刻反目。在一些父母看來,孩子是我生的,吃的、穿的、用的一切都是我供給的,你就得聽從我的安排。
在父母“周密”的安排下,孩子的自我意識喪失了,自由不存在了,怨不得有的學生苦惱地說:“我們這些獨生子女看似家庭中的‘小太陽’,父母成天圍著我們轉,其實我們得無條件服從父母的意誌,圍著父母轉。”
我們一些做父母的,應該認識到:孩子是一個自由人,他們有他們的思想、興趣和愛好,他們在世上是與父母不同的單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