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帶一路”:引領中歐共築夢(1 / 3)

“一帶一路”:引領中歐共築夢

高層

作者:吳敬東

中歐作為世界上兩個重要的經濟體、東西方文明的發祥地,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兩大力量、促進共同發展的兩大市場、推動人類進步的兩大文明,雙方合作具有“洲際效應”。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從曆史深處走來,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承載著絲綢之路沿途各國發展繁榮的夢想,賦予古老絲綢之路以嶄新的時代內涵。

“一帶一路”戰略的穩妥推進,將為深化中歐雙邊經濟合作,加強人文交流,增強尊重互信,共同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一帶一路”已成為連接中歐彼此的重要紐帶。

“一帶一路”拉近中歐空間距離

地處歐亞大陸兩端的中國和歐洲,都有著悠久的曆史和光輝燦爛的地緣文明。作為世界地緣政治結構兩大支柱的中國和歐盟,由於相隔遙遠,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同時雙方的經貿有較強的互補性,是歐亞大陸兩端的經濟中心,有強烈合作和交往的需求。

與此同時,也應該看到中歐交往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比較單一。內容上,中歐交往主要是經濟。安全、文化、軍事和民間交流的規模和深度跟經濟往來相比,有比較明顯的落差。如在中東安全或更廣泛的歐亞大陸安全等相關具體議題上,中歐之間沒有形成固定的交流機製。形式上,中歐交往主要借助國際組織和領導人訪問。中歐之間尚沒有專屬的經濟合作機製,不能有效規避突發事件的發生。

中歐關係的局限性主要是雙方地理位置造成的,在歐亞大陸兩端之間有著廣闊的領土和眾多的國家,雙方往來主要通過飛機。飛機的運量和經濟性限製了人員的流動規模,也限製了貿易的加速流動。另外,由於兩者相距甚遠,沒有涉及雙方直接利益的具體議題的推動,建立除經濟以外的相關交流機製也就沒有了現實基礎。由此可見,拉近中歐的空間距離、減少中歐之間往來所需時間是增進中歐關係的主要手段。“一帶一路”為創造這一條件提供了可能。

“一帶一路”開啟沿線國家機遇之窗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牽著亞太經濟圈,西邊係著發達的歐洲經濟圈,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絲綢之路經濟帶地域遼闊,有豐富的自然、礦產、能源、土地和旅遊資源。但該區域交通不夠便利,自然環境較差,經濟發展水平與兩端的經濟圈存在巨大落差,整個區域存在“兩邊高,中間低”的現象。金融危機後,為有效利用龐大的外彙儲備,我國提出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應急儲備基金、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可以解決“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問題。相關國家可以資源、農作物等多種方式還款,這就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我國有強大的基礎建設能力和技術,可以合作參與到境外工程的建設並培訓相關國家的人員,這可以解決互聯互通的技術和勞動力問題。這些都為“一帶一路”提供了可以實現的客觀基礎。

與此同時,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上“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不絕於耳。“一帶一路”的建設,正是中國在向世界各國釋疑解惑,向世界宣告中國的崛起不以損害別國的利益為代價。“一帶一路”的開辟還將大大拓展人才、技術、資金等市場要素的交流渠道,為我國以經濟體製改革為主導的全麵深化改革提供突破點。另外,“一帶一路”沿線大多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對更大程度的參與國際貿易和推動國家發展有著迫切的期望,這一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這是其未來能夠成功的民意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