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馬蹄金為餌(2 / 2)

“真的?”遲向榮與孫淩凱異口同聲地問。

“我能當兩位省領導的麵假話?”陳運來搖頭一笑。

孫淩凱打量陳運來許久,指著他搖搖頭:“捐贈這東西,按理你沒必要找我和遲書記。你呀,一次把話完!”

陳運來端起茶壺給遲、孫二人倒茶,“真是什麼都瞞不過兩位領導!是這樣,我聽,地質博物館和省勘探院原來都在省二礦公司參過股?”

孫淩凱一愣,隨即恍然,“你子,胃口不啊!是聽二礦改製的事了?”

陳運來點頭,“我在港島成立了一家資源公司,聽這兩家單位因為政策關係不能再參與二礦改製,但一直沒有人敢接手。”

孫淩凱點頭道:“不錯。這幾年國際能源市場價格一路走低,別煤礦日子不好過,大公司其實包袱更重,度日維艱啊!二礦已經連續虧損七八年,一屁股的債啊,省國資局、省招商局倒是與不少企業談過,好些企業起初都興致勃勃,等具體一審計,沒有不嚇跑的。”

孫淩凱素與孟謹行走得近,又知道陳運來與孟謹行關係深厚,所以才會直言相告,但也僅限於此,二礦畢竟是讓廳內上下都頭疼的單位,如果能有人接手,他從內部工作考慮,也不能拒之門外。

陳運來輕鬆一笑,“二礦的經營範圍應該不止煤炭一項吧?”

“話雖這麼,但也得有礦啊!我們省現在是中央指定的礦業改革試點地區,環保開采那是**的時候被寫進文件的,金屬與非金屬礦的開采都受到了限製,多區域經濟來,多少還是受了點影響的。”孫淩凱謹慎地。

“我倒不這麼想。”陳運來,“孫廳,你看啊,環保開采主要還是針對濫采濫挖的,像二礦這樣的的企業,就算連年虧損,虧的是經濟而不是企業製度,如何在開采的同時做好環境保護,必然有自己一套詳細規定。”

“這倒是。”孫淩凱點頭。

陳運來拿起桌上那塊馬蹄金,“在我發現這塊東西的地方,絕對是一條未開采的金礦礦脈!”

孫淩凱一震,“不可能!五幾年全國搞普探,西南哪兒有礦哪兒沒礦,基本都是摸清了的,如果那裏真有金礦,儲量必定也是有限,開采成本遠大於獲得。”

陳運來搖了下頭,從包裏取出一本泛黃的線裝書和一本陳舊的紫紅色皮封日記本,放到孫淩凱麵前,“這是我前不久去荷蘭的時候,買下的明代蘭芝縣誌和十七世紀荷蘭使節範?霍恩的日記,它們分別記載了蘭芝老熊嶺金脈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老熊嶺的發現。明代老熊嶺一帶居住多為彪悍的夷人,漢人雖然發現這裏蘊藏著儲量豐富的金礦,卻因為難以進入而隻能望金興歎。而荷蘭人之所以最後也沒有在老熊嶺開這個金礦,一是由於兩名東印度公司代表當時得霍亂去世,而範?霍恩本人又深為推崇《論語》所表現的價值觀,他決心為中國人留下這筆財富……”

遲向榮和孫淩凱驚訝不已地拿起了縣誌和日記,良久之後,孫淩凱才喃喃地:“可為什麼我們在五十年代的勘探中沒有發現?”

陳運來嘿嘿笑道:“我看到這兩份東西後,正逢謹行邀我到蘭芝投資,我覺得這算得上是意。但在都江地院購買當年的勘探成果查看後,我也生出和孫廳相同的疑問,並且懷疑自己在荷蘭買的這兩樣東西是假的?”

遲向榮接道:“是啊,文玩這東西真真假假,老手都可能馬失前蹄,何況其他人?”

陳運來搖頭道:“來也巧,我當時因為太失望,在地院看著手裏的勘探成果就脫口了自己的疑惑,沒想到接待我的那位老同誌當年就是勘探隊的一名學徒,據他,當時老熊嶺匪患嚴重,剿匪隊經常和土匪在那一帶打仗,所以當時根本就沒去那裏勘探。六十年代後,這方麵的工作更加荒廢,後來連提的人都沒了。”

“沒想到啊,真是沒想到!”孫淩凱為蘭芝可能擁有大儲量金礦而感慨不已。

陳運來笑而不語。

其實,他剛剛一番話半真半假,明代縣誌是真,範?霍恩的日記卻是他找人做的贗品,事實上他根本不知道老熊嶺金礦是否真的儲量豐富。

他這麼做的目的,無非就是要引起孫淩凱的高度興趣,從而促成省地院前往勘探,從而確定他是不是真要投資老熊嶺金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