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盛
在互聯網的搜索引擎中,唯品會所有的信息都顯示著,它就是一家網上的特賣場,隻不過是從早期的賣服裝變成更多品類的特賣。如今的唯品會“模式用老”,希望向平台轉型,但這條路並不好走。
一方麵,諸多競爭對手的介入,搶奪了特賣渠道的市場。從當當的尾品彙閃購,到京東、天貓、蘇寧等,都在利用各自優勢,搶奪特賣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麵,服裝行業在經曆了自2010年以來,連續多年的庫存壓力之後,服裝企業的庫存得到了有效管理。服裝企業本身也開始通過自建網絡渠道銷售自有品牌。
但電商作為去庫存最佳的渠道之一,線下渠道商仍然難以撼動唯品會領先的地位。
第一,國內線下渠道並沒有演化出規模化、連鎖化的折扣零售渠道。如知名的奧特萊斯數量已超400家,但都各自為戰,進貨渠道及品牌管理魚龍混雜。國內幾家領先的奧特萊斯,如北京燕莎奧特萊斯、上海青浦奧特萊斯,其銷售規模都不到唯品會的三分之一。中國服飾庫存仍然是通過區域性或全國性批發市場收集並消化,如廣州石井、白馬服裝批發市場,然後進入全國個體零售店。
第二,國內線上電商貨物承載能力強,能夠快速批量處理貨品。諸多的服飾品牌都在不同的網站平台上進行庫存折扣銷售就是證明。
第三,有效設計的特賣模式不會衝擊原來品牌商的線下價格體係,尤其像唯品會的限時限量銷售。因此,諸多的品牌也建立起了獨立的折扣渠道開展庫存銷售。
第四,唯品會賬期短,對服飾品牌商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如其賬期僅有1個月,其他電商、百貨賣場的賬期平均3個月甚至更長。
可以看出唯品會在線上去存貨方麵,仍然占據較大優勢,但之後能否持續保持這種地位值得商榷。顯然,當特賣不再是唯品會專屬的時候,唯品會在趨同的電商模式中很難尋求新的增長。麵對這種情況,唯品會一方麵開展了縱向的品類拓展,推出了團購頻道,賣家具、衛浴用品、兒童產品等特賣品類。在橫向上嚐試了平台的開放,新品的定製預售等。這些轉型目前都收效甚微。
另外一方麵,唯品會發展於服裝品品類,其原有的管理僅限於服裝,在其他品類上,品類管理、采購、供應鏈管理、物流配送等,顯然是一種挑戰。這也是為什麼當初蘇寧易購、京東轉型從賣3C到賣其他品類時,顯得漫長而曲折。
現在的唯品會轉型很艱難,但必須開始謀求變化。無論具體往哪個方向走,唯品會必須抓住電商零售的本質,從消費者出發,不斷提升顧客體驗,優化供應鏈管理,才能從容淡定轉型,從垂直電商發展成為平台型電商。轉型才開始,唯品會還有一段漫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