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口腔醫源性感染及傳播
①口腔醫療保健中的感染;②感染傳播方式與途徑。
二、感染控製的方法
①病人檢查與評價;②個人防護;③無菌技術與表麵消毒;④消毒及消毒劑;⑤器械的滅菌;⑥牙科設備消毒;⑦臨床廢物處理。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口腔醫源性感染及傳播
1.口腔醫療保健中的感染
①危險人群。同性戀及使用靜脈注射毒物者是出陽性人群中最大的一部分,感染異性戀的比例也正迅速增加,此外還有經母嬰途徑感染愛滋病。
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代)又稱艾滋病毒。在多數體液中可以發現。精液、包括感染的血液是傳播的主要模式、隻作在唾液中的濃度較低,唾液對此病毒有一定破壞作用。體外的扣病毒也容易受到破壞,一般常規用的消毒劑和消毒方法能預防的傳播。
③感染的危險。1992年美國的文獻報告了26例衛生工作者(包括二個牙科醫生)感染。也有報導發現病人感染與感染作的牙科醫生治療有關。
④感染的口腔病損。口腔念珠菌病口腔毛狀黏膜白斑,卡波濟氏肉瘤。
這些特征是出V感染的早期最常見的特征。在臨床上,口腔科醫生能最早發現並確定這種軟組織損害與感染有關。這種情況對攜帶者的早期診斷、處理和治療非常重要。
(2)乙型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是世界上主要導致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一種耐熱的病毒,在95攝氏度時要5分鍾才能將其殺滅,這種病毒在工作台表麵可存活幾周,較在汙染的器械上的存活期長。在血液和血製品中可以發現,唾液、血液、痰、母乳、眼淚、傷口分泌的液體、尿、精液及月經中都可以發現,僅需極少量的病毒就可以導致感染。
①傳播。經皮膚接觸一可通過血與血製品、汙染的針和其他器械,或通過微小的皮膚損壞如切傷,濕疹,空氣燒灼傳染。經完整(未受損)屏障的非皮膚感染一主要發生在汙染的組織液,接觸口腔的未損傷的黏膜和鼻黏膜,包括密切接觸、性接觸、新生兒母嬰傳播等。間接感染:在治療病人之後由於環境的汙染導致感染。
②口腔手術中的乙肝傳染。有可靠的證據表明通常乙肝病毒從病人傳播給口腔科醫生,由口腔科醫生傳播給病人的機會較少,但至少也有10例記載。現在,由於使用乙肝疫苗的原因,美國牙科人員隻8感染已下降。然而在沒有應用乙肝疫苗的國家和地區,口腔衛生及有關人員仍屬高危人群。乙肝高危人群有吸毒者,男性同性戀和雙性戀,發病率高的人群,經常接受血或血製品的病人,醫務人員等。
(3)結核
近年來結核病有明顯上升趨勢。仍然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問題。結核杆菌存在於痰中,經咳嗽由空氣傳播。未注射過疫苗的醫生接觸開放型結核病人有患病的危險,為了有效地控製感染,應推薦注射抵抗結核的疫苗。
2.感染傳播方式與途徑
乙肝病毒與艾滋病毒的傳播方式有許多相似之處,都可通過性接觸、血液或血液製品以及由母親傳播給兒童。
二、感染控製的方法
1.病人檢查與評價
從每個病人采集一份完整的病史,因為口腔臨床上有可能傳播多種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等。必要時還可以組織會診。
2.個人防護
對任何一種疾病,最好的防護是對那種病有免疫力。由於這個原故,建議所有口腔工作者對下列疾病作防疫注射:乙型肝炎、流感、破傷風、白喉等。但這些還不夠,對其他不能用免疫注射預防的疾病,必須采用良好的屏障技術用於口腔臨床的物理屏障技術,常用的有手套、口罩、護眼鏡、臨床防護衣以及使用橡皮障。
3.無菌技術與表麵消毒
良好的無菌技術取決於高度的無菌觀念,方可減少汙染。在口腔臨床環境的各個方麵都應采用無菌技術,如治療過程中不接電話,治療過程中所有接觸過的區域都應清洗消毒,應采取措施阻擋飛沫飛濺到各種表格及其他物體表麵上,以減少物品汙染。
4.消毒及消毒劑
滅菌的定義確定為殺死所有微生物。滅菌的要求是殺死結核杆菌與細菌芽胞結核杆菌對大多數消毒劑都有較強的耐力,但對熱敏感。芽胞對消毒因子的耐力最強。殺死細菌芽胞最可靠的方法是熱力滅菌,電離輻射與環氧乙烷熏蒸法。在化學消毒劑中,戊二醛、甲醛、過氧乙酸等也能殺滅芽胞,但其可靠性不如熱力滅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