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養生之道
專欄
作者:劉波
莊子的《養生主》,談的是養生之道,不是養生的小道,而是養生的大道。
養生,如同減肥、瑜伽、高爾夫一樣,也已經逐漸成為今天富起來的人們日益重視的方麵。於是,中醫養生、飲食養生、氣功養生林林種種,好不熱鬧。而當一個話題逐漸成為民眾熱烈討論的內容時,其實往往距離真理已經很遙遠了。
莊子的養生,和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都沒關係。這是一種思維方式。《庖丁解牛》裏麵談到三種解牛方式:除了“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還有庖丁以無厚入有間的遊刃有餘的解牛法。不要理解為技術上的不同,技術的不同永遠體現在認知的差別上。畫家之間的高低,恒在於對自然、經典的認知水準。有了深入準確的認知,然後有精到、高妙的表現和把握。同樣,沒有庖丁這樣的認識,如何能有這樣精審獨到的方法呢?
其實《莊子》全書討論的,無不關乎生命。“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以鳥養養鳥”等命題都關乎個體生命的尊嚴和自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是莊子對待知識的態度。可惜我們今天的中小學生,大都在“以有涯隨無涯”,在追逐教學大綱要求中氣喘籲籲,所學大大超越負荷。家長會基本是一種派活兒,把學校和家庭連成一體,共同監督那些本該放飛夢想、強健體魄、完善靈魂的孩子們達到教學、考試的要求。這是典型的“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學習當然重要,可是相比而言,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全更加重要。在身心健康這樣如隋侯之珠一樣不可用金錢來衡量的價值和學習成績這個微不足道的千仞之雀之間,我們居然選擇後者。
孟子曾經講“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試想,不能打動孩子的心靈,那就說明孩子對此沒有感知,在此前提下,“忍性”是沒有意義的。隻能訓練出一批小奴隸,聽話、忍耐、逆來順受。從小學會了這一套,永遠不會“增益其所不能”。
今天的父母,唯恐自己的孩子不“聰明”,但何謂“聰明”?“聰”就是耳朵聽的清楚,“明”就是眼睛看的清楚。“聰明”合起來無非是說七竅靈光,對外界攝受敏感而已。本無關乎智慧。大家都奔“聰明”去了,都不關心“智慧”之所從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實在是有如鳳毛而麟角之稀啊。
“聰明”的人,總免不了為利害、聲名而追逐,因為他比一般人更敏感於這些內容,所以總是會先人一步想要得到。莊子講“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對名利的過分追逐,會損害德知,把原本渾然的一個整體搞得精氣外泄、疲於奔走。這在莊子看來,其實是最有害於養生的。
莊子寓言中的“不才之木,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神人以此不材”的故事,不必著實具體是哪種樹木、哪位神人。莊子寓言往往極而言之,說明一個道理,給人強烈的印象。不才之木得享天年,乃是說明此木並未引起世俗人的功利之心,用世俗的眼光無所可用而已。倘若它可以按照世人的意願雕琢成各種器物,則早已被砍伐利用了。正比方君子抱樸含真,不爭競不追逐,安貧樂道以終其天年。
對於我輩,能如不才之木終其天年固然是難以企及的理想,但事事爭先卻也絕對是有害身心。我們要做好事、多做事,這些都無可厚非,關鍵是不能有太多的顛倒夢想,盡力維持一種樸實、自然的心境,則去大道或不遠矣。
責任編輯 張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