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布局策劃——人生如棋局,一切從布局開始(2)(1 / 3)

管理界有這樣一句格言:“境界決定視野,視野決定戰略,戰略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格局。”關於現代企業競爭力的核心是什麼的問題,曾經有人這樣講:一流企業造標準,二流企業造品牌,三流企業造產品。最新的觀點認為,比標準更高層次的競爭是視野和境界。

我們的時代不再是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時代,而是消費生活方式的嶄新時代。企業的產品或服務是什麼並不重要,企業或服務“代表著什麼”才是成敗的關健。星巴克之所以偉大,就在於它一開始就跳出傳統咖啡屋的僵硬,定位給那些不安份的心靈一個幸福的棲所;微軟之所以無法超越,就在於它不僅教會人們簡單的電腦技巧,還立誌讓人類文明邁上更高一級台階。

作為企業家,境界並非單純的眼光,而是深耕於腦海的思維方式,是時空概念在自我交彙下的戰略定位。

20世紀2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一派祥和景象,通用汽車公司適時研製出售價格較高的高級汽車,買主和賣主皆大歡喜;30年代,經濟危機籠罩了資本主義世界,各階層的購買力大打折扣,通用汽車公司又研製出售價格較低的轎車,順應了潮流;5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複蘇,一些大老板向通用汽車公司訂購了高消費的豪華汽車,通用汽車公司便推出了一批大型豪華汽車;到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許多消費者對小型豪華車分外垂青,通用汽車公司敏銳地覺察到這一消費趨勢,立即將小型轎車“拷貝爾”改裝成小型豪華車,領先汽車製造業的同行們占據了市場,70年代,石油危機的陰影籠罩全球,通用汽車公司又研製出低能耗的輕型轎車,滿足了用戶的需要。

通用汽車公司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消費者的命運聯係在一起,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產品,因此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世界汽車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地。

這說明在一個日益國際化的競爭環境中,一個管理者的視野有多大,往往就能決定他的舞台有多大,而一個企業家視野的寬窄和境界的高低往往決定了一個企業的規模、贏利能力甚至所能達到的層次。企業之間的競爭最終比的是視野和境界。

大境界,才生大胸懷;大格局,才有大作為。

做生意,也像赴一盤波瀾壯闊的棋局,勝敗始於審局。

前路充滿未知,對弈無休無止。剛剛在區域市場包圍對手,轉身又被全國市場更多的對手團團圍住;剛剛突圍於國內市場,又被世界市場上的對手前擁後堵。

縱橫衝突的棋盤上,大到沃爾瑪之類的跨國巨鯨,小到街頭巷尾的草根攤點,無不在遠方的迷霧中定位、卡位與搶位。

有人說,置身強手林立的棋盤,需要在複雜的商業氣象與政策風向中不斷騰挪跳轉,間夾衝頂。正如人生觀決定著一個人能夠到達的高度,企業的高度同樣來源於它心中的格局。

古人雲:“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隅。”人人皆知格局的重要,卻仍有那麼多的企業死於短視與狹小。

一個心中裝有格局的人,首先懂得“審局”。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在行業藩籬之外的地方俯瞰全局;也能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縝密,認清企業內部的肌理。

一個心中裝有格局的人,同樣深諳於“布局”。他們懂得走得快,不如走得早。於是敏銳地尋找行業的藍海,執著於市場最大的空白抑或空白最大的市場。

正如江南春開創出分眾模式,華為堅定不移地布局全球。行業藍海的先行者,永遠是在不戰而屈人之兵。與其謀求,不如創造;與其決勝終端,不如決勝開端。

一個能看透格局的人,懂得氣定神閑地“運勢”。戰略結合戰術,近觀聚合遠眺。他們把好東西和敵人分享,為的是共同做大市場;他們會審慎地把企業發展的終極目的定位於滿足人類靈魂深處的需求,他們追求陽光下的利潤,用文化彰顯力量。

紐約是一個令人向往的大都市,在她身上,你的形容詞永遠不夠用。

這個昵稱“大蘋果”的超級都會以世界首都自居。“紐約,既是天堂,也是地獄。”“在紐約沒有不可能的事。”這個當年以24美元從印地安人手中“騙來”的荒島,如今能成為全球地價最高的城市之一,這完全得益於那個高明的審局者。

認清格局,也就是認清大勢。順應時代的方向,避開競爭的鋒芒,找到掘金市場的空當。無論以退為進,抑或以守為攻,絕不忘記我從哪裏來,要往哪裏去。

認清格局,就是知道自己為何而戰,既而確定如何而戰。就是站到企業的高度製定項目攻略,站到行業高度製定攻略,站到國家的高度製定行業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