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道德規範體係是倫理學理論和網絡實踐相聯係的環節,它既把倫理理論轉換成網絡道德實踐的準則或行為格式,又從人們的網絡實踐概括出網絡道德實踐的標準。實施網絡教育必須遵守網絡道德原則,就是在網絡交往中,抽象度最高的行為標準和行為要求。根據網絡社會的實際,網絡禮儀和網絡道德規範就是網絡道德原則的具體體現。它包括全民原則和個體原則。
(1)全民原則
全民原則要求,一切網絡行為必須服從於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當網絡用戶參與網絡社會活動時,不得損害整個網絡社會的整體利益,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它還要求網絡社會決策和網絡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得以經濟、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等方麵的差異為借口,僅僅把網絡建設成為隻滿足社會一部分機構、團體和個人的需要的工具,並使之成為網絡社會新的統治者和社會資源的占有者,而把另一部分社會機構、團體和成員排斥在網絡社會之外。
(2)個體原則
個體原則是相對於全民原則來說的,它是全民原則的重要補充,它也有自己的具體要求。不論網絡如何技術化、虛擬化,網絡的主體是人。實質上,網絡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網絡。因此,當網民得到他人的私人信息時,不得任意複製粘貼,這就依靠每個人把握正確的道德原則。這個原則提出的出發點著重於個體的存在和交往,要求人們首先要有自主性。如果人連起碼的自主性都沒有,其他就無從談起。
全民原則和個體原則具體體現為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公正原則、兼容原則、互惠原則、自主原則、知情同意原則、無害原則等。網絡兼容原則的提出,直接起源於計算機網絡技術本身,要求網絡主體間行為方式的相互認同,體現了全民原則。互惠原則集中體現了網絡行為主體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從權利和義務方麵反映了互惠原則的全民性。這是由網絡社會本身決定的,是自由原則、平等原則和公平原則在網絡社會的另一種表現。
4.實施網絡教育法的具體方法
(1)強化道德教育的方法
道德教育,是道德活動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培養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手段。道德教育作為認識、改造人自身的一種社會活動,不僅需要教育者有強烈的責任感、熱誠的情感、鍥而不舍的精神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還需要有科學的教育方法。根據網絡社會道德的狀況、特點和性質以及道德教育的一般過程和規律,教育者要采用以下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是立體、多麵、交付式的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道德素質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誌、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等因素構成。網絡道德教育必須注重這幾個因素的協調,要通過傳授道德知識、多重身份體驗、網上多媒體直接感受、音樂藝術的感化等途徑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使他們提高道德認識,注重道德情感,錘煉道德意誌,增強道德信念,養成道德習慣,全麵提高道德素質。
二是個人示範和典範誘導的方法。道德品質的形成,需要人們在道德上覺悟,榜樣是幫助人們提高覺悟的無窮力量。高校要選擇曆史和現實、現實和虛擬中合宜、感人、高大的典型形象,對大學生進行典型引導,樹立正麵的道德形象,使他們自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精心修養積善的方法
就是要求大學生精心地保持自己的善行,精心地培養自己心中開始出現的好的道德觀念和品質的幼芽,使其不斷積累和壯大,從而不斷提高道德素質,形成優良品質。在網絡社會,由於它所具有的“去身體”“去中心”“多重身份”等特征,人的生存體現為一個個符號,人的交往表現為符號與符號的交往。在這種無人在場或者說沒有“熟人”的社會裏,人獲得了空前的自由,想幹什麼就可以幹什麼,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想事成,在虛擬的網絡社會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容易忽視“小善”,而看重“小惡”。像大量的違規和犯罪行為的存在,屢禁不止與忽視“小善”,而看重“小惡”的心態就不無關係。所以,在網絡社會,應注重和善的方法,應該按照古人所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要求去做。
同時,高校要倡導大學生使用“慎獨”的道德修養方法,強調在無人監督時不僅不能放鬆,而要更加注意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非常地謹慎小心,強調要在“隱”和“微”上下功夫。在網絡社會,法律和公開的社會道德輿論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已經不像原來那麼容易,任何一台聯網的計算機都可以成為人們發布信息或犯罪的工具,在時間和空間上要加以限製和監管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在時間上有瞬時性,而在空間上也有變動性以及交往方式上的符號性,所以,在做與不做,如何做的問題上,決定權完全在個人手裏;做與不做,如何做,都是發生在“隱”和“微”的狀態下所作出的選擇。也就是說,在很多情況下遵守網絡道德規範,要完全靠人的道德自覺性來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要完全靠無人在場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規範和約束。如果個人沒有了對自我的道德直覺和約束,那麼不規範和犯罪行為隨時都有可能發生。這就表明了“慎獨”的道德修養方法,在網絡社會是非常重要、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