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學生社會交往的理論依據(1)(1 / 3)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的社會交往實踐不斷發展。社會交往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交往理論的不斷發展。古今中外,不少學者總結了人們社會交往的實踐經驗,概括了社會交往的規律、特點、類型、方式等,把人們的社會交往實踐經驗上升為理性認識。特別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交往理論,從人的本質出發,用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解釋社會交往,提出社會交往的本質就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交往是人的存在方式,社會交往是人的重要實踐活動等一係列觀點,闡明了社會交往與人的發展的關係及其在人的全麵發展中的作用,為建立現代和諧人際關係,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也為大學生社會交往及能力培養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更好地解讀大學生社會交往這一課題,本書首先研討社會交往理論的發展。

$第一節 西方社會交往理論的發展

一、西方社會交往理論的發展

“交往”一詞,從詞源上考證,它來源於拉丁語的“communis”一詞,該詞表示“分享、傳播、交流、交換、交通、通信、聯絡”的意思。在現代意義上,“交往”指的是實物、信息或意義的異地傳播、移動或轉達,也指資源、信息或意義的分享或共享。交往作為一種社會存在,作為人類的一種實踐活動,必然引起古今中外學者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比較係統的交往理論,是我們研究大學生社會交往及能力培養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

(一)馬克思主義之前的社會交往理論

1.希臘的德性主義社會交往理論

古希臘德性主義交往理論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蘇格拉底認為,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在於人的行為不是受本能欲望支配的,而是受理性控製,受道德約束。人們的交往要受德性的支配。柏拉圖進一步發展德性主義人性論,提出了“人性三分說”,即人有“情欲、意誌和理性”,用“情欲、意誌和理性”來規範國家內部的等級關係及交往關係。亞裏士多德明確提出人的本性問題,並把人的本性界定為“城邦生活的動物”“政治動物”,也就是合群的動物,進而用人的合群性來解釋社會和國家的起源。亞裏士多德認為,“人的特殊功能是根據理性原則而具有理性的生活”。

人在理性的驅使下,天生就是一種政治動物。也就是說,人有理性,才能過共同生活。人天生就離不開社會交往,在社會交往中存在,並按照理性生活。

可見,古希臘哲學家的社會交往觀還是立足於自發的交往,比較看重人自身的德性修為。在這些觀點中,節欲慎思是為人之標誌,人被定位於理性規定中,同時也被定位於社會的等級秩序中。

2.英國經驗主義社會交往理論

17世紀,英國開啟了經驗主義認識論的研究路徑。洛克以“白板說”探討了觀念的起源與分類。這一學說對於研究社會交往問題具有決定性意義。他認為,“字眼是溝通思想的必要的明顯標記”,“各種文字尤其是已經確立的語言中那些文字”“不是私人的所有,而是交易和溝通的公共尺度”。他的“白板說”和對語言文字的認識為以“理解”為目的的交往提供了經驗主義的前提。

18世紀,休謨提出,“人類交往的自由和範圍完全依靠於對許諾的忠實”。洛克和休謨,都試圖從經驗主義出發,尋求進行社會交往的認識論前提。

3.法國功利主義社會交往理論

18世紀,法國出現了以孟德斯鳩為代表的一批學者。他們主張功利主義社會交往觀,認為由於人有趨樂避苦的特性,就會表現出利己主義的“自愛”與“自我保存”的狀態。由於人有多種需要,為了滿足需要就要和他人交往。這一人與人的交往被看作是以利己主義的人性為前提,以相互利用的功利主義為基礎的。

4.德國理性主義社會交往理論

18—19世紀,出現了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等所主張的德國理性主義社會交往觀。他們認為,理性就是主宰一切的本體,所以,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就表現為從屬於理性的命令的行為。他們的社會交往理論,堅守理性的基礎,把人身上的感性力量與理性力量統一起來,將利己心與利他心統一起來,用理性的命令取代上帝的命令,使社會交往擺脫了中世紀的神學桎梏,成為人類理性自主決定命運的曆史存在,這為社會交往理論的深化開辟了新的前景。由於他們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推崇理性至上達到極端的地步,以致人擺脫了上帝的同時又陷入了自身理性的束縛。

(二)馬克思主義之後的社會交往理論

1.哈貝馬斯社會交往理論

在馬克思之後,西方一些理論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對馬克思主義交往理論展開過討論,其中的典型代表為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

(1)哈貝馬斯社會交往理論的基本內容

哈貝馬斯從交往行為出發,認為交往行為是主體之間通過符號相互協調的活動,遵循著一定的規範,以語言為主要媒介,通過對話,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一致。他把語言當作是一切社會行為中最根本的東西,賦予其本體論的地位。他指出,“使我們人類超出自然之外的隻有一件東西:‘語言’”,“那種導致特定的人類再生產生活的形式以及因此導致社會進化的初始狀態的發展,首先發生在勞動和語言的結構中。勞動和語言比人和社會更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