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財務視角下高校資源優化配置的研究(1 / 3)

財務視角下高校資源優化配置的研究

高校財務

作者:黃顯官 彭博文 王和林 鍾順先

【摘要】高校在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方麵存在著資源分配無序性、資源使用過程重投入輕產出、資源統籌規劃時忽略人才和物化沉澱資金、資源顯性和隱性浪費嚴重等諸多不利於發展的弊端,為了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和質量效益辦學模式,研究其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尤為必要。文章基於財務視角對資源配置方式和改革深化管理方式等內容進行研究,提出了指導實踐的思想、關鍵控製點和具體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資源配置;效能;效益;成本

一、概念及提出問題的現實背景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論述教育時指出“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以及“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這充分說明國家對高等教育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摒棄原有低效外延式簡單擴張的發展模式(數量規模型),代之以高效高質式的內涵式發展模式(質量效益型)是當務之需、當務之急。在穩定目前高校辦學規模的前提下,需要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來達到“精”辦教育的目的:按照教育自身的規律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調配,充分發揮資源效能,培養高質量的人才和研製高精尖的科研成果。

按照經濟學的定義可知,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不靠人的主觀意誌而是由市場根據平等性、競爭性、法製性和開放性的一般規律,由市場機製通過自動調節對資源實現的配置,即市場通過實行自由競爭和“理性經濟人”的自由選擇,由價值規律來自動調節供給和需求雙方的資源分布,用“看不見的手”進行優勝劣汰,從而自動地實現對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樣的資源配置內涵引入高校則表現為以人才為中心的高效資源組合和最後產出的高質量成果,這也是促進高校走內涵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靠的是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因此在高校內部需要營造一種完全競爭的、公平的、積極向上的學術環境,讓那些優勢人才和項目脫穎而出。資源配置是否優化,其標準主要是看資源的使用是否帶來了高效率和高質量,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製必然導致一部分低效低質被淘汰、讓渡出不應占有的資源,優質資源自然而然地會向優質項目、優質人才聚集。因此,從資源使用這個角度看,歸根到底是看有沒有實現生產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校資源優化配置包括:資源在一個高校內部的最優使用;資源在不同部門之間的配置;資源在不同項目之間的配置;資源在不同人員層次之間的配置。

高校資源是高校所擁有的能夠為其帶來收益的各類資產的總稱,一般可以分為貨幣資金、物化資金、無形資產、人力資產、信息技術資產等,這其中部分是可以通過一定的計量手段反映在報表上的,但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或者尚無成熟的方式來計量和反映的,比如具有重要作用的人力資產、信息技術資產等。高校所擁有的資源對於其實現自身的發展戰略具有保障和促進作用,配置的效果將會直接影響到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因此對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曆來為眾多相關研究者關注,並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可知:塗朝蓮(2013)在研究了高校內部資源配置失衡的表現、原因以及影響後認為,管理者可從資源數量的充足配置、多主體的參與決策、配置權力的分解和資源配置的審核與評價等方麵建立均衡機製;周巧玲、謝安邦(2011)對高校內部資源配置麵臨的難題和資源合理配置的思路進行了研究;王科(2011)從高校不同的資源類型入手,分別從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三個方麵研究了各自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優化配置的策略;孟衛東、黃波(2009)從學校的角度對高校資源中的財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特別是財力資源)中觀及微觀層麵的配置問題進行研究,提出了科學發展觀下的高校資源優化配置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需處理好的若幹重大關係,對高校資源優化配置中的機製進行了設計,並提出了優化配置的具體方式——全麵預算管理,以及相應的保障措施;張慶華、章金霞(2009)從高校財務資源的內涵入手,分析了高校財務資源配置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並在高校應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以及可持續發展規則的基礎上,提出高校財務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的途徑及對策。

在參閱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筆者將從財務視角來研究資源的優化配置,原因在於它得益於以下優勢:一是以資金的觀點來度量,容易取得較為統一的標準,利於比較;二是財務管理具有全過程和綜合性強的特點,可以從頭到尾進行考察分析;三是資源配置管理與財務管理兩者的內涵有較多的交集,可以互享信息和成果、共用研究方法。因此,以財務視角來研究資源優化問題是恰當和可行的,結論具有共性。

目前高校在資源配置方麵存在哪些弊端呢?

一是資源分配方麵處於無序性,突出表現為平庸平衡主義和行政權力至上主義兩種形式。高校關於資源的分配,尚無統一的強製要求,多是根據自身特點采用因地製宜的辦法。縱觀國內高校在這方麵的做法,表現出科學性的較少,多是處於一種無序的狀態,其中表現較為典型的有平庸平衡主義和行政權力至上主義兩種。前者沿用屢試不爽的平均主義,不得罪人,你有我有大家有,不談效益,隻求和平共處的效果;後者則是使用行政權力幹預資源的流向,按照權力的指向來分配,它與人情親疏、關係好壞、利益輸送渠道等非正常因素密切相關。這兩種方式比較常見,造成的結果是效益不高、速度緩慢、質量低下。

二是在資源使用的過程管理方麵,重投入、輕產出。高校在投入的關口上把關相對要謹慎一些,但對於後期的產出則管理相對鬆懈,有的甚至對結果不聞不問。事實上,如果放任出口不管,則難以言談效益。最近幾年,隨著國家對教育投入的增加,高校的日子也變得比較寬鬆,疏於對投入結果的嚴格管理似乎也就成為了一種常態、病態。

三是在資源統籌規劃方麵,概念狹窄,多是盯緊現金,忽略了人才和物化沉澱資金。廣泛意義講,高校的資源應該包括人、財、物、科技和信息五個要素,作為管理者在統籌規劃利用學校資源時,概念應該全麵,並且需要緊緊抓住關鍵要素,但是目前的管理者多盯緊的是財,即一般意義上的現金,忽略了人才這一關鍵資源,也忽略了占比極大的物化沉澱資金,對科技(或技術)和信息這兩類資源更是遺忘或者根本就沒有納入思考的範疇。自然,在這樣的觀點支配下所實施的管理的指針就會發生偏差,顧此失彼,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四是資源顯性的和隱性的浪費嚴重。顯性的浪費主要表現在舌尖和腳尖:舌尖的浪費就是學校之間、學校各部門之間的接待吃喝費;腳尖的浪費就是冠以各種名目但無實際意義的各種會議和考察費用。這些費用逐漸演化成了個人或者部門小集體的福利,浪費驚人。隱形的浪費主要表現為結構性的浪費,學校各部門搶經費搞大而全的建設,結果造成設備、場地和人才的重複配置,但使用效率低下,造成學校整體層麵的極大浪費。

鑒於高校在現實中所存在的上述低效運行狀態,強化其管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客觀必然要求。

二、資源優化配置的方式

曆史經驗證明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最有效的方法是引入社會競爭,引入市場規律。同樣的道理,資源優化配置的核心是競爭,按照競爭的規則展開資源的配置就能夠將資源的效能發揮到最大。配置的過程是一個擇優組合的過程,組合因素相容相激則其整體效果則最佳;如果組合的因素相斥相悖則效能內耗,效果自會較差。針對高校的特點,筆者認為有以下的配置方式可以選擇。

(一)按照人才為中心的配置方式

人才是最活躍和起根本作用的生產力因素,它是任何一個組合的核心競爭力,在人才富集的高校,推行以人才為中心的資源配置方式是比較適宜的,優秀人才所帶領的優秀團隊理應獲得優質的資源配置,以保障、推動其取得優秀的成果。

各高等院校根據自身的學科特點並結合國家的攻關項目(尤其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麵向校內或者全社會招標,通過嚴格的評選程序,篩選出優秀的科研團隊;然後給予充分的資源配置,為其專心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