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人著想,即使對方跟你是對立的關係,他也會改變原來的態度,最終站到你的同一立場上來。你也會因此而多一個生活中的朋友或事業上的助手,他們會同你一道改善你的生存發展環境,助你走向成功。

“為他人著想”是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更是達成目標的良好的“富”習慣。

5.信守諾言

巴基斯坦前總統阿尤市·罕曾經說過:“信用猶如一根細絲,一旦折斷了它,就很難再把它接上。”這個比方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信守諾言的重要,然而有的人卻不是這樣。假的終歸是假的,終究是長不了的。言而無信,逞一時的口舌之能,貪一時的風光,隻能是自己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隻有那些恪守信用的人才能受到別人的歡迎。言而無信與信守諾言都是習慣問題,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習慣會影響人的一生,或貧或富,很大程度上取決你的信用如何。

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之一,自古以來,中國人都十分注重講信用,守信義,把守信作為為人處世、齊家治國的基本品質,言必行,行必果。

下麵是一個留傳久遠的曆史故事。

東漢時,汝南郡的張劭和山陽郡的範式同在京城洛陽讀書,學業結束,他們分別的時候,張劭站在路口,望著天空的大雁說:“今日一別,不知何年才能見麵?”說著,流下淚來。範式拉著張劭的手,勸解著:“兄弟,不要傷悲。兩年後的秋天,我一定趕到汝南郡去你家拜望老人,同你聚會。”

落葉蕭蕭,籬菊怒放,這正是兩年後的秋天。張劭突然聽見天空一聲雁叫,牽動了情思,不由得自言自語地說:“他快來了。”說完連忙跑回屋裏,對母親說:“媽媽,剛才我聽見天空雁叫,範式快來了,我們準備準備吧!”“傻孩子,山陽郡離這裏一千多裏路,又沒有什麼重要的事,範式怎會來呢?”他媽媽不相信,搖頭歎息:“一千多裏路啊!”張劭說:“範式為人正直、誠懇、極守信用,不會不來。”老媽媽隻好說:“好好,他會來,我去備點酒。”其實,老人隻是嘴上說說而已,隻是怕兒子傷心,寬慰寬慰兒子而已。

約定的日期到了,範式果然風塵仆仆地趕來了。舊友重逢,親熱異常。老媽媽激動地站在一旁直抹眼淚,感歎地說:“天下真有這麼講信用的朋友!”範式重信守諾的故事一直為後人傳為佳話。

埃及國王派了一隊人馬到一邊疆城鎮,出發時,國王來給他們送行,並讓衛兵抬出一個大木桶,國王對領頭人說,七天之後你們才能打開它,你能做到嗎?領頭人答應了國王就起程了。

當天晚上,他們都嘀咕著這木桶到底裝些什麼,這時領頭人也拋開了信用,用大鐵棍撬開了木桶,裏麵全是水。

第二天,他們就進了沙漠,烈日下,地表溫度很高。沒到第五天,他們帶的飲用水全部用光,當他們開始去飲用木桶裏的水時,木桶的水因為沒有蓋子全部蒸發了,第六天,這隊人馬就倒在了茫茫的沙漠中。

在現實生活中講信用,守信義,是追求卓越,追求成功的必由之路,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和情操,它既體現了對他人的尊敬,也表現了對自己的尊重。對別人的承諾言而無信,不僅有害於對方,一有時也危及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主動幫助朋友辦點事,這種精神當然是可貴的。但是,辦事要量力而行,承諾要掌握分寸。因為,諾言的能否兌現不僅有一個自己努力的程度問題,還有一個客觀條件的因素。有些在正常情況下是可以辦到的事,後來由於客觀條件起了變化,一時辦不到,這種情況是有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朋友麵前,不要輕率地許諾。有的事,明知辦不到,就應向朋友說清楚,要相信朋友是通情達理的,是會原諒的,千萬不要打腫臉充胖子,在朋友麵前逞能,輕率許諾。這樣,不但得不到友誼和信任,反而會因此失信於朋友。

信用是一筆財富,有時比生命更具價值,它建立在人們相互之間對人品的了解和欣賞上,是人與人之間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友情。

公元前四世紀,有一個名叫皮斯阿司的年輕人觸犯了意大利國王。皮斯阿司被判絞刑,並定下了處死的日期。皮斯阿司是個孝子,在臨死之前,他希望能與遠在百裏之外的母親見最後一麵,以表達他對母親的歉意,因為他無法為母親養老送終了。這一要求感動了國王,允許他回家,但是他必須為自己找個替身,暫時替他坐牢。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其實近乎不可能實現的條件。皮斯阿司的朋友達蒙冒著被殺的危險主動答應了這一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