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季的古典漢韻
Bella好生活
作者:馨琦
漢式婚禮人倫之本的典範
上海真是一個海納百川的國際化城市,於是婚禮的儀式也受西方影響漸漸被西化,新娘身著白色婚紗,新郎著有黑色西裝,手挽手進入教堂的場麵不勝枚舉。漢式婚禮卻是回歸傳統的,講究的漢式婚禮不隻是聚會、宴飲、取樂,有著不可輕慢和褻瀆的儀式,是人生的一場莊重宣告。漢式婚禮很莊嚴,更有儀式感。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和婚後禮,環環重情重禮——
婚前禮
1.納采。男方向女方求婚,以雁為贄見禮物。《儀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雁。”
2.問名。納采後,問得女方之名,以便占卜成婚與否、吉凶如何。《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
3.納吉。問名之後,男方“歸卜於廟,得吉兆,複使使者往告”(《儀禮?士昏禮》)。男方問名後,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若得吉兆,派使者帶雁到女家報喜,儀如納釆。
4.納征。男方遣使者向女家納聘以訂婚。《儀禮?士昏禮》:“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納征以後,婚姻進入正式準備階段。
5.請期。男方擇定成婚吉日,正式約定女方,以雁為贄見禮物。《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鄭玄注:“夫家必先卜之,得吉日,乃使使者往辭,即告之。”
正婚禮
1. 親迎。新夫親往迎娶新婦。
2. 共牢合巹。“同牢”指新夫新婦共食一鼎所盛之肉。“合巹”指新夫新婦各執一合巹杯,相對飲酒。《禮記?昏義》:“婦至,婿揖婦以入,共牢而食,合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
3. 解纓結發。“解纓”指新夫親手解下新婦頭上許婚之纓。“結發”指各剪取新夫新婦一束頭發,以紅纓梳結在一起。
婚後禮
1. 婦見舅姑。妻稱公公為“舅”,稱婆婆為“姑”。成婚後的第二天清晨,新婦早起、沐浴,端著盛有棗、栗和腶修的竹器到公婆寢門外等待。
2. 婦饋舅姑。新婦親自侍奉公婆進食,待二老食畢,婦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餘食以示恭孝。另有一說,“婦饋舅姑”指新婦過門後第三天,就要下廚燒飯做菜,以饋舅姑,以示自此後主持中饋,以盡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譴小姑嚐”的民俗記錄。
3. 舅姑醴婦。公婆為新婦安食漱口,並以“一獻之禮”酬新婦,以示長輩的關懷。
4. 廟見成婦。婚後三個月,夫家擇一日,率新娘至宗廟祭告祖先,以示該婦從此正式成為夫家成員。
漢服Pattern 值得了解
你對漢服的了解,可能真不是從博物館得來的。反而是那幾部紅透的古裝劇,《美人心計》、《楚漢傳奇》一一讓你尋到了漢服的足跡。
曲裾
全稱曲裾袍,又稱繞襟袍,是華夏衣冠(漢服)體係中深衣一種。由於屬於上下分裁式,類似深衣,故又稱曲裾深衣、繞襟深衣。曲裾深衣後片衣襟接長,加長後的衣襟形成三角,經過背後再繞至前襟,然後腰部縛以大帶,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這一狀況可能就是古籍資料提到的“續衽鉤邊”。“衽”是衣襟。“續衽”就是將衣襟接長。“鉤邊”應該是形容繞襟的樣式。曲裾流行於先秦至漢代間,曲裾袍衣長曳地,行不露足,具有含蓄、儒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