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十二五到十三五(1 / 1)

2015年是我國改革發展任務尤為繁重的一年。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新的一年是全麵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具體到國家發展規劃,又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三五”謀劃之年。

“五年規劃”是我國國民經濟中期戰略的總體性安排,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係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目前,據“十二五”規劃結束的時間表還有9個月時間,但“十二五”期間中國社會經濟發生的“質變”已經全麵顯現:城鎮化加速。從1978年的17.9%到2014年的54.77%,我國城鎮化率年均增長1.02個百分點。而2011~2014年,城鎮化率年均增幅提高到1.27個百分點。城鎮化正在進入提速增效的新階段。

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主導力量。2013年,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和增速雙雙首超第二產業,2014年繼續保持這一趨勢。表明我國經濟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中國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中國“服務化”進程已不可逆轉。

GDP能耗目標順利實現。按規劃,“十二五”我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6%,年均3.4%。而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實際分別降低2.01%、3.6%、3.7%和4.8%,2015年隻需降低3%。以目前節能減排力度,完成“十二五”目標已無懸念。

新興產業漸成全局性主導引擎。新產業和新業態在經濟承壓的2014年大放異彩,網購、快遞、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在線教育等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異軍突起、攻城略地,其高增長、高收益的風采與高能耗、高汙染的傳統產業大幅萎縮形成鮮明反差。比如,2014年電子商務網上零售額增長49.7%,工業高技術產業增速12.4%,超越傳統產業4個百分點,等等。

就業逆勢增長。過去中國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大約100萬人就業。“十二五”期間,在經濟增速回落的同時,經濟結構調整加速,服務業加快發展。

目前GDP增長1個百分點,能夠拉動大約130萬至150萬人就業。

諸如此類不斷湧現的積極趨勢,都是在“十二五”期間經濟增長速度從9%以上快速向7%至8%下調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無不印證了中國經濟的“含金量”已不同以往,推動中國發展的動力機製正在大規模更新換代。

十八大以來,中央決策層準確把握了發展新階段中國深層次變革的大趨勢。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5月首次提出“適應新常態”;此後,在11月舉行的APEC北京峰會和12月初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他係統詳細地闡釋了新常態的內涵、特點和趨勢性變化。根據十八大以來中央工作部署,習近平今年2月又提出了“四個全麵”的戰略布局。

這意味著,2015年我們將要謀定的“十三五”規劃,不但是新的曆史階段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且是落實“四個全麵”戰略布局的具體藍圖。這份規劃所有的行動指向,是中國共產黨向全國各族人民莊嚴承諾的第一個百年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麵建成小康社會”。

對於“十三五”規劃而言,這絕非隻是一個普通的“五年規劃”,而是一個具有曆史深遠影響的“五年規劃”,不僅決定著中華民族複興大業的國家命運,而且關乎每一個中國人具體而微的夢想和福祉。

正因此,“十三五”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戰”,是勇攀“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後衝頂”。此時此刻,我們回望自1840年珠江口大英帝國艦炮轟鳴以來的一個半多世紀,100多年血火連天的民族解放鬥爭,30年奮鬥不息的共和國國基初定,30多年“殺開一條血路”的改革開放,終於走到今天中華民族準備“超越自我”的第一個裏程碑時刻,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不滿懷信心和勇氣向“十三五”奮進。(文/王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