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譚盾 《憶》 創作風格
摘 要: 譚盾是目前國際樂壇上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中國作曲家之一,他的現代音樂作品是在西方現代音樂的影響下生成的,帶有西方的痕跡;同時他的作品又是屬於中國音樂——植根於本土文化傳統,十分具有中國特色。本文通過分析譚盾創作的中國鋼琴組曲《憶》,解讀他是如何將西方的作曲技法巧妙地融於東方的民族文化之中,並以此來表達他對家鄉湖南“巫楚”文化的特殊感情。
譚盾,1957年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是目前國際樂壇上最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中國作曲家之一,他的許多作品對世界樂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對世界樂壇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不僅使中國在經濟文化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繁榮,而且使音樂事業方麵也受到了很大的關注。在這近十年的時間裏(即1979—1989),中國誕生了譚盾等一批優秀的青年作曲家,他們廣泛學習西方的現代作曲技法並融合東方民族文化的特點,創作了大量優秀的鋼琴作品,使中國現代音樂的鋼琴作品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繁榮。
鋼琴組曲《憶》是譚盾1978從湖南到北京後,在中央音樂學院求學時所創作的,像是作者思鄉的日記,這些作品都是作者懷著濃烈的思鄉情緒寫作出來的,懷念兒時那無憂無慮的歡樂、家鄉那美麗的風景和令人難忘的風土人情。組曲由八首形象鮮明、篇幅不大的精致小品組成,各樂章標題分別是《秋月》、《逗》、《山歌》、《聽媽媽講故事》、《古葬》,《荒野》、《雲》、《歡》。八個樂章如同八幅色彩斑斕的水彩畫,各有意境,生動地描繪了作者兒時的生活畫麵,突出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思鄉之情,抒發了作曲家對人民、對故土的熱愛。組曲的創作是以湘楚文化為背景,以湖南民間音樂為素材,吸收了中國傳統樂器,如古箏的演奏手法和演奏風格以及民間鑼鼓樂的音調,又融合了西方現代創作技法,使樂曲既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又具有時代特征。
1.《秋月》——作者創作這一組曲時適逢遠離親人,異鄉求學時期。
“每逢佳節倍思親”,中國文化中特有的“秋月”毫無疑問成為了作者寄托思鄉之情的首先媒介。《秋月》中運用大量的民族樂器的聲音效果,例如樂曲中運用了大量的單倚音和複倚音。其中單倚音是模仿古箏“滑音”的彈奏技法,起潤飾旋律的作用,形成了“以韻補聲”的旋律特點。樂曲中的單倚音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與和弦相結合的,另一種是與旋律音相結合的單倚音,要彈奏出圓滑、流暢的聲音效果不要影響旋律的平穩進行。而複倚音作為鋼琴的織體模仿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裝飾性刮奏技法。其特點是“時值較短,速度快”,這一技法的應用增添了旋律華麗、流暢感。
該樂章的創作具有印象主義音樂風格特征和濃鬱的楚文化浪漫氣息,神秘而又美妙,使聽者耳目一新。猶如“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夢幻的世界,寂靜的夜晚,如銀的明月影影綽綽地傾瀉在大地上,好像也把相思的愁緒灑在心頭。大自然中那些令人神迷的月光、雲、大氣等這些流動或靜謐的東西,讓作曲家作了很好的描述,構成了一幅光與色交織而成的美麗圖畫。運用鋼琴織體通過“摸”、“抹”的奏法,模擬中國民族樂器古箏的音韻,更營造出一種悠長的思鄉之情。新的音樂形式處理法及和聲手法的大膽革新使這首作品具有朦朧、幻想的意境,使我們身臨其境般地置身於光色的變幻之中。
2.《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裏,秋月往往是文人騷客寄托思鄉、懷舊情節之所在。
一席秋月當空照,更是讓遠離故鄉的異客平添了幾許惆悵,往日的思鄉與散碎的兒時記憶使作者情不自禁流露出創作的靈感。思鄉、兒時的歡樂,成就了作曲者對《逗》的成功創作。此曲引入了湖南民歌的曲調片段,通過自由變奏的手法進行創作,旋律輕快活潑,像在用笛子吹出來的感覺一樣。整首作品為快板,速度統一,節奏性強,表達了一種生氣勃勃、興奮、活躍的情緒,呈現出蹦蹦跳跳的天真形象。
3.《山歌》——在作者兒時的印象中,家鄉的山歌是最有韻味的,它蘊涵著博大精深的民族音樂文化。
受家鄉山歌的耳濡目染,造就了作曲家特有的音樂靈感和湘楚氣息的音樂創作風格。作品整體的創作基本保持了湖南山歌的音調原貌,旋律不斷起伏行進,像山巒的連綿,起伏而優美。此曲特性音調結構為“加商音的湘羽體係:L-DO(Re)-Mi-Sol”,但商音不占主要地位;另外還運用了升高的商和微色彩音,加以鋼琴的織體,構成了一首具有濃鬱的湖南山歌和地域特征的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