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各類文章,都是標點的世界。當然,文章內容總是第一位的,沒有誰看文章先注意標點。怛是,這種現象的形成有一個前提,即文章中不能存在“攔路虎”,標點必須先一步明確無誤,接下去讀者才能順暢地明了內容。中國的古書中沒有標點,當代青年閱讀古書就非常困難。因為不知道哪裏應該停頓,哪裏應該是逗號和句號或別的什麼標點。老先生則不同。即使是一段從沒讀過的生澀古文,也照例搖頭晃腦地加以吟誦。這不是故意裝樣子,搖頭晃腦是為了拖長某些音節,其目的又有二:一是為了尋找準確的標點,並把它們放到準確的位置;二是在此基礎上,利用拖長音節引出的“感情回環”,去進一步理解內容。這兩個目的在事實上是同步進行的,把一段沒有標點的文字先行斷開,有利於理解內容;反過來,沿著沒標點的文宇吟誦著“搖鬼而下”,也容易及時捕捉標點。

生活中標點的大千世界

把眼光從各類文章當中抽取出來,環顧八方,何處不是標點的世界?

放眼長街,車水馬龍,人流如湧。就說那奔駛著的車隊,本來正以勻速行駛,忽然路口亮了紅燈,車子嘎然止住——這顯然是逗號。然後綠燈亮了,車隊恢複行駛,到前一個街口再遇紅燈,於是再度停駛,那就是又一個逗號。這樣反反複複,直到這一部車子到達目的地,於是才有了句號。再比如,車子行駛在某條街道吋,前方圍攏了一群人擋住去路,這時司機連忙減速,心中萌生出一個問號——怎麼回事?是撞了人,還是發生其他事情?司機停住車子,下車擠進人群去看——在一個用白粉筆畫成的人形輪廓中,流淌著一灘鮮血,警察正用皮尺測量著。這時,司機心中響起了驚歎號,他剛才關於“撞人”的估計得到證實。測量完畢,警察處置了現場,人群四散,車子重新起動,但司機的心理活動並未完結。他可能要想:為什麼沒有看到肇事司機?是逃跑了,還是帶到“局子”裏去了?這種心理活動,則不妨看作是刪節號。

矚目某個家庭,男女主人是對雙職工,其晚飯是怎麼形成的?丈夫一早到早市購買新鮮菜蔬,傍晚下班之後,丈夫洗菜,妻子炒菜做飯,最後同桌而食。這當中又有若幹逗號,或許還有一個分號。

縱觀人一生的讀書生涯。每上學一年可以看作是一個逗號。小學、中學和大學之間,隔著的就是分號。“活到老,學到老”,離退休之後依然有個繼續學習的問題。逗號最多,每逢出現重大進步便可以視為分號,此外遇到巨大疑問和意外,則會是問號和驚歎號。

還有混用各種標點、使人難以分辨的例子——人行道上走過來一個男性,40來歲,卻在一家婦女服裝商店停步,想了想,就進去了。這男人走近化妝品櫃台,他向售貨員說了一種法國牌子的香水,售貨員搖了搖頭。他拿出一張紙,隨手在上麵寫了那牌子的寫法,售貨員也不認識,隻好遺憾地離開。他又來到女大衣的敞開貨架,拿下來幾件女大衣,左看右看。其中一件十分欣賞,他當即讓售貨員開了小票。可拿著小票去收款台排隊交款時,他乂覺得不妥,索性離開隊列而走向出售真絲頭巾的櫃台。大略挑揀了一下,他選中一條顏色“老”的。付款後剛離開商店,忽然又轉回來要求換一條顏色“嫩”的。售貨員聲明真絲織品嬌嫩,貨物出門概不退換,他解釋了半天仍不見效,索性又買了那條顏色“嫩”的。兩條頭巾同時放進皮包,他安然走了,十分滿足,十分自信。這位男性的購買全過程相當複雜,怎麼“標點”呢?我覺得,可以先根據他的基本行為劃出若幹個分句。例如,在他離開化妝品櫃台時劃第一個分號,在他離開收款台隊列時劃第二個分號,這樣就把購買全過程劃分為三個分句。您如有興致,不妨對前兩個分句中內涵著的標點,逐一試作“安裝”。由於前兩個分句的內涵為後麵做了鋪墊,所以在第三個分句的結尾,選用刪節號似乎就比選用句號更合適些。因為這位男顧客在第一段落中,點名要買某種牌子的法國香水,說明他家庭經濟寬裕,文化水平也比較高。為什麼他在第二個段落中,開了小票卻又突然撤退?可能是妻子穿衣服比較挑剔,可能會不滿意大衣的樣式。在第三段落中,他原先考慮的是如何和妻子的年紀相稱,後來大約想到妻子愛聽別人奉承她年輕,於是才有更換的想法。不料更換不得,於是以為兩條通通買回去,妻子就不會發火了。殊不知對於嬌縱的女人,多買一條的做法將適得其反,她甚至要質問丈夫“另一條”究竟打算給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