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池舟沒敢把實情告訴給父親和祖父,因為他知道,父親和祖父一旦知道他去的真正目的,肯定會極力阻止他。唐池舟隻是告訴家裏,有三位美國大學醫學院的學者,來中國考察中草藥,所以他想跟他們一起去,順便學習交流一下,並反複強調,這是一次難得切磋醫術的機會,這麼一說,父親和祖父才勉強同意,不過再三交代,要注意安全。因為他去過萬裏之遙的美國,但卻沒去過國內如此偏遠、落後的地方。
於是,人選就這樣選好了,並且經過簡單的介紹、短暫的交流厚,教授對這個人選非常滿意,因為唐池舟在美國受過教育,對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非常了解,因此交流溝通起來非常容易,並且唐池舟性格開朗,思想活躍,勇於冒險,但又不莽撞,思維也非常縝密細致,絕對算是一個非常機警幹練的年輕人。
教授教書幾十年,麵試過無數學生,因此,他總能在短的時間內,迅速了解一個人。
西方諺語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選對這麼一個關鍵角色,肯定算是一個好的開端,因此教授對這次探險,信心倍增,當然,這和風水大師一家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教授覺得此次中國之行,能遇到了風水大師這樣的熱心人,算是無比幸運。
因為路途遙遠,所以四個人不再耽擱,緊鑼密鼓的準備好所需探險裝備後,馬上坐火車出發了。
因為那時,我們這一帶還沒通鐵路,所以他們隻能先坐到省城,然後下火車後,隻能完全靠步行,趕往這裏。不過恰好已是秋天,天氣不再那麼炎熱,白天秋風送爽,夜裏已經微寒,需要蓋一層薄被了。這樣的氣候,對趕路非常有利,因此,三個人到達目的地後,所用的時間要比預期的短很多。
在山地裏艱難跋涉的過程中,他們雇了兩個挑夫和一個向導,但因為裝備實在是不少,並且我們山裏都是人跡罕至,非常容易迷路,非得熟悉地形的當地人帶路不可。在山間行進的過程中,為了趕時間,他們的速度非常快,把兩個挑夫直累得連連叫苦,剛走了兩天,就不幹了,即使加錢,他們也不願意繼續留下。無奈,隻好清算完工錢,讓他們走了,並且教授看他們確實辛苦,還比原來商定的價錢,多給了很多,兩個挑夫千恩萬謝的走了。於是,最為年輕的兩個學生,成了“挑夫”, 唐池舟也想分擔一點,但教授和兩個學生堅決不肯,說唐池舟能跟他們一起來,他們就已經感激不盡了,哪還能讓他背東西。
在唐池舟的一再堅持下,教授才同意讓他稍微背點輕的,但即使這樣,唐池舟在山裏走了一天後,就感到四肢酸痛,非常疲憊。而那兩個負重最多的學生,甚至已經年齡不小,但仍舊背東西不比他少的教授,竟然沒發現他們怎麼累。唐池舟忽然想到,在美國學習的時候,一個教授曾經告訴過他:西方人的耐力好,能長期負重跋涉,是好的陸軍士兵;而亞洲人則動作靈活,但耐力不如西方人,是當偵察兵的好材料。以前自己沒有深刻體會到,現在看來,那個教授說的還是挺有道理的。
好不容易來到山腳下,但他們四個人,並沒有急著找道士的藏身之處,而是用了七八天的時間,在山裏考察地形,了解山的大概形狀和地勢。因為這可不是一般的山必須深入了解後,才能有的放矢的找到道士藏身之處。
他們還用測量儀器,為這座山繪製了簡單的地形圖。每到夜裏,在兩個學生都酣然入睡的時候,唐池舟和教授則往往看圖、討論到深夜,尤其是唐池舟,根據他深厚的經絡知識,逐漸從這些地形圖裏,看出很多端倪來。
根據繪製出來的圖看,這座山,果然是有明顯經絡的,並且經絡和人體經絡的類似程度,簡直有點讓唐池舟震驚。不過,因為教授對這方麵不太了解,所以對著這些複雜的地形圖,他倒沒感到有什麼特別的,不過倒是唐池舟找這座山經脈時,所用的方法,讓他感到很特別。
唐池舟認為,人的經絡就是體內氣的流動路線,而同理,山體內也有氣在流動,而山體內地氣流通的路線,就是山的經絡了。
地氣的流動,往往和山中溪水的流動密切相關,唐池舟會在溪水的附近,用一截截的竹子插在地裏,這種竹子是中空的,一半露在地麵上,一半插在地裏。露在地麵上的一半竹子裏,塞滿了一種特殊草的灰,這種草的灰,對地氣非常敏感,隻有稍有地氣湧動,就能把這種草的”灰“從竹子裏吹出來,用這種方法,唐池舟很快發現地氣的走向,從而順藤摸瓜,找到山的經脈走向。
隨著這座山的“脈”慢慢被繪製出來,唐池舟就越感到這座山的“經脈”就越像人的。這讓他感到既震驚又有趣。俗話說“萬物皆有靈”,唐池舟以前對這句話並沒有太深的感受,而通過這次對山的經脈的探索,他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原來,世界上很多看似沒有聯係的事物之間,竟然有這麼微妙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