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下雨與驚天奇聞(1 / 2)

於是邊認真的讀了起來:

豬。有句農諺說“豬銜草,寒潮到”、“豬築窩,下大雪”,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呢?這是因為豬的鼻子和嘴部都幾乎沒毛,並且這兩部分的皮膚比較薄,神經比較密集,還直接接觸空氣,對寒冷特別敏感,所以到寒潮到來之前,豬一般會提前預感到,便會銜草作窩。天氣一旦變冷,就把嘴巴伸入草中,如果繼續降溫,它就會全身鑽進草裏禦寒,母豬的寒冷的預感更為敏銳。所以,豬銜草築窩,就是寒潮即將到來的預兆。

狗。民間經常說“狗泡水,要下雨”,這也是有科學道理的。因為狗身上沒有汗腺,炎夏時不能靠毛孔散熱,隻有靠嘴和舌頭散熱。當夏天下雨前,天氣會忽然變得更悶熱,這時,狗光靠口和舌散熱就不夠了,它們便會跳到水塘或小溪裏泡水,來促進散熱。因此,發現“狗泡水”,就表明天將下雨了。

蛤蟆。癩蛤蟆也是天氣預報“專家”。它的生理構造特殊,作為兩棲動物,癩蛤蟆雖然有肺,但肺的功能很有限,因此單靠肺部是呼吸是不行的,它們還得靠皮膚呼吸。用皮膚呼吸得有個條件,那就是皮膚要保持濕潤,這樣才能使空氣中的氧,首先溶解在皮膚的粘液中,再由皮膚進入血液。如果皮膚幹燥,皮膚則無法進行呼吸。因此,它很怕強光照射和幹燥天氣,這也是它們晚上出來覓食的原因。大雨來臨前(約1天左右),空氣濕度大,在這種情況下,癩蛤蟆才會在白天出現。所以有“白天蛤蟆出洞,下雨一定”的民諺。

魚。魚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生活。天晴時大氣壓力高,水裏溶解的氧氣多,它就安靜地沉棲在水底;陰雨之前氣壓低,深水中的氧氣大大減少,魚便紛紛浮上水麵呼吸,所以有“魚跳水,要下雨”之說。

燕子。民諺說“燕子低飛要下雨”,這是因為燕子要吃蟲子。碰到天要下雨的時候,空氣裏水汽會變多,把一些昆蟲的翅膀弄濕,就像是飛機荷重過大,飛不動了,但是它們還要飛,那就隻能接近地麵飛。其次,天氣將轉陰雨的時候,氣壓變低,空氣裏水汽增多,土壤中的一些小蟲子也爬出土外,燕了就要低飛去捕蟲吃。

蛇。蛇一般都是白天藏在洞內,晚上才出來覓食、喝水、沐浴、蛻皮等。但下雨前,會特別潮濕悶熱,這時,蛇也往往出來。因此,白天蛇出洞是即將下雨的征兆,特別是秋末冬初、天已冷,大蛇出洞,過一兩天肯定會下雨。正是“大蛇出洞,大雨咚咚”,“蛇過道、雨來到”。

雞。俗話說“雞宿遲、兆陰雨”,雞沒有汗腺和皮脂腺,由於缺乏散熱器官,所以十分怕熱。成雞以20℃為宜,超過30℃常張口、伸翅以幫助散熱。在炎夏的、即將下雨的傍晚,雞窩內更加悶熱,因此發現雞遲遲不想進窩,這就是雷雨即將到來的預兆。另外,下雨前,空氣裏水分多,雞窩就變得更潮濕,雞糞的臭味也更濃,所以,雞就不願意回窩。

螞蟻對氣壓、氣溫、濕度非常敏感。如果它築巢高2-3 cm 或 4-5 cm,分別預測有小雨或大雨,並在 2-3 天內必定有雨。在下雨前 1 小時,它們封閉洞口,以防灌水;並在高處開一通風孔,雨過天晴後,才打開洞口。

我津津有味的看完這篇文章,然後遞給了李姐,我想她也一定會很感興趣。讀完這篇文章後,我不由得猜想起瞎子選雷雨天上山的原因--會不會和雷雨天特有的濕度,氣壓,氣溫有關呢?

因為看了這篇文章,覺得動物之所以能預知下雨,是因為一下雨,空氣的濕度、溫度、氣壓都會變,它們能敏銳的感到這種種微妙的變化。

難道這些變化,對瞎子有影響?

等李姐看完後,我把我的這種想法提出來和她討論,但我們都覺得越討論越困惑,是啊,什麼才是瞎子選雷雨天上山的真正原因呢?

到了下午四五點的時候,雖然天空出現一些雲朵,但依舊是晴天,壞了,今天也許徹底下不了雨了!一會就要下班了,而今天這一天,也馬上就要過去了,為什麼還是沒有一點要下雨的樣子。

忽然來了一個給我們辦公室送快遞的,我看他汗流浹背,全身衣服都是濕漉漉的,好像剛從水裏撈出來一樣。因為他經常給我們辦公室送快遞,所以還算是比較熟,也會偶爾閑聊幾句。

“哎呀,還是你們辦公室爽,外麵要悶死了,還沒遇到過這麼悶熱的天呢,比正上午那會都熱,看來真要下雨了”,他的這些話,一下子就把我和李姐的情緒,猛地調動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