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的作用
卷首
什麼東西都可以被妖魔化。以前是高爾夫會所,後來是電影學院,再後來是茅台,現在是商學院。在本月,賒店老酒和金牌衛浴都紛紛成立商學院之後,這句話又被記起來了。周圍已經有太多讀過MBA和EMBA的人,同學是,同學的朋友是,我好幾個女朋友是。但我交往的朋友中最有錢的一個,不是。此人男性,上海商人,做貿易的,身家過億。每當他和MBA們坐在一起,談論各種商機時,就會感慨:還是你們厲害。你們講的理論,事情我都遇到過,但就是總結不出來。他不會總結理論,更不會寫商業計劃書。看到朋友們高談各種商業理論,他覺得很體麵,也有去讀的念頭。但公司運轉離不開,所以願望至今沒實現。如果讀MBA是希望高薪的話,他的確可以不必去讀了,廠子像這樣繼續良好運營幾年,沒準他都可以投資一所MBA了。他是希望補補課,“讓自己與讀過書的人擁有同樣的表達方式”。有人在讀EMBA的時候碰巧和某電視主持人同班。驚詫地問:做綜藝節目的,讀這個幹嗎?對方回答:瓶頸,求轉型。看來EMBA之所以價格高昂,與它所承載的高期望值有關。結果這位名主持人畢業後繼續做綜藝節目主持去了。主持水平好了多少不知道,但自我感覺肯定不一樣了:我是個EMBA主持人!那個誰誰跟我是同學!多少能帶來些額外的自信。有朋友通過讀EMBA還真認識了不少同學。究竟在事業上給她帶來了什麼,現在還看不出來。但這個大款同學,卻的確是優質副產品。比如已經連續兩年幫著開生日派對。我們也得以有酒有肉免費相聚。這個優質副產品的保質期有多久,搞不清楚。但副產品是相當誘人的。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會有MBA專業戶了。讀完中歐讀長江,讀完長江讀交大,讀完交大讀複旦,越是收費貴的總裁班,越是要去,費用嘛,就從公司業務拓展或市場營銷的預算中出。這個時候,MBA班就成了一種社交平台,一起聽過著名經濟學家的課,是比一起打高爾夫更時髦的休閑活動。跟著飽學之士浸淫一兩年,並且和同樣有經曆的人切磋,視野也會有所改變。這些可能性總是有的。但也隻是可能性而已。給你生活帶來可能性,但究竟怎麼經曆,隨你,至於可能還是不可能,不一定。這大概就是各種學院,也是雜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