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已證實,人有體力、情緒、智力三種周期。每個周期控製著各自的能力,如智力周期控製著人的學習能力、記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以33天為一周期。人的體力大約23天為一個周期,人的情緒大約28天為一個周期。每個周期中,又區分為高潮期、低潮期和臨界期。高潮期也就是最佳時間,人的智力周期的高潮期,腦子清楚,邏輯思維能力強,工作效率高;低潮期反應較遲緩,臨界期就更差。一周之中,由於長期的雙休日製,也形成了智力周期。星期一和星期五臨近休息日,智力有下降趨勢。在一天中,人的智力也是存在周期的。研究表明:上午8~10時和下午3~6時是效率最高的時間,下午1時左右和黃昏最差;對於晚上讀書的人來說,晚上8~10時是最佳時間。
根據自己的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風格,製定自己的時間表是一門學問。這裏給你推薦一個根據人體生物鍾製定的時間表,或許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清晨6∶00~8∶00,對一般人來說,疲勞已消除,頭腦最清醒,體力亦充沛,可安排回顧前一天的工作完成情況,查漏補缺,並製訂當天的工作計劃。
早上8∶00~10∶00,此時人的耐力處於最佳狀態,正是接受各種“考驗”的好時間。可安排工作難度較大、需要集中精神做的工作內容。
上午10∶00~11∶00,對臨時性工作或不在計劃內的事情可集中安排在這個時間段解決。
下午13∶00~14∶00,飯後人易疲勞,夏季尤其如此。這個時間應休息調整一下,養精蓄銳,以利再戰,也可聽輕音樂,做放鬆操。
下午15∶00~18∶00,調整後精神又很振奮。試驗表明,此時宜進行需長久耐力去完成的工作。
晚飯後應根據各人情況適當安排一些有益身心的文體活動,放鬆一下緊張的神經,養精蓄銳。
當然,以上這些安排隻是參考性的,具體該怎麼安排還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有的人早上精神特好,而有的人晚上精神十足。你應該清楚自己一天中什麼時候精力最為集中也最為旺盛,應該把對於目標來說最為關鍵的事情安排在這個時段內。
為了避免在自己意想不到的活動中耗費時間,你應該提高處理問題的效率,做珍惜時間的有心人。下麵,給你介紹幾個利用時間的小竅門:
(1)把提高效率放在首位
人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要講究效率。有研究表明,連續工作36小時,隻睡3小時,工作效率為原先的55%;連續工作44小時,隻睡4小時,工作效率是充足睡眠後的36%;如果連續60小時以上不睡覺,就會明顯地感到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發生視覺、觸覺的錯誤,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了。
曾經有專家指出:7-1>8。其含義是,從每天8小時學習時間中,抽出1小時從事體育鍛煉,結果學習效率大於8小時的學習。
提高單位時間利用率,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學習時專心致誌。要講究效率,還要加快生活節奏,采取提高時效的有力措施,抹掉低效時間,增長高效時間。
(2)拒絕瞎忙
無論學習、工作,還是做其他事情,如果沒有計劃性,則會浪費很多時間,把時間消耗在無謂的“瞎跑亂撞”中。有的人認為把時間浪費掉5分鍾、半小時不足掛齒。但如果每天如此,他的損失將是十分巨大的。
(3)在固定的時間做同一項工作
要提高效率,就要講究定時性原則,養成定時做同一項工作的習慣。根據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原理,如果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環境條件下,做同一項工作,那麼,每當開始工作時,大腦的有關部位就會不由自主地興奮起來,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每天早上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背外語單詞,時間久了,可增強記憶效果。就像每到吃飯時間,人的唾液和胃液照例要分泌一樣。
愛迪生說過:“能夠將你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嗎?每個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00起床,晚上11∶00睡覺,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個小時。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做很多很多事,而我隻做一件。”
你可能有過這樣的感受,如果正幹著一件事,逐漸進入佳境,突然又插進另外一件事,於是你放下手頭的事去忙那件事,等到再拾起第一件事,又得重新熟悉……這樣來回折騰,不僅白花了許多冤枉時間,還磨掉了你的熱情,降低了解決問題的效率。而通過製定時間表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現這種狀況,因為有了時間表這個坐標為導向,你的工作有會係統起來。
相信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強大